昭通历史地理沿革

 2024-04-01 09:00  来源: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

先秦

唐虞属梁州。今昭通境域位于华阳黑水间。

夏 按九州区划属梁州。按五服之制属荒服

商、西周 属荒服区域。

春秋 属“僰侯国”区域。按五服制属卫服(东周改荒服卫服)。

战国 为西僰地域

秦汉、三国

秦 为“西南夷”中僰部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派常頞“略通五尺道”。道路从僰道(今四川宜宾)沟通此地(属秦国蜀郡范围),达建宁(今曲靖)。

西汉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益州刺史部开置犍为郡,领12县,在郡西南部今昭通境内置有南广(今镇雄)、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堂琅(今巧家、会泽、东川)3县。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朝廷派唐蒙主修南夷道,夜郎乘机起事,朝廷将犍为郡治由鄨县(今贵州遵义)迁驻南广(今镇雄)。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置邮亭,自僰道通南广至平夷(今贵州毕节)。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犍为郡所置朱提县,列为犍为南部。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以犍为南部朱提、南广、堂琅、汉阳(贵州威宁、水城一带)、 (宣威一带)5县别设“都尉”,称为南部都尉,治汉阳(今贵州威宁)。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由南广迁驻僰道。

东汉 朝廷为加强对犍为南部的统治,于永初元年(公元前107年)将西汉时期设置的犍为南部朱提、堂琅、汉阳、郁邬 4县分出置犍为属国,设属国都尉。领朱提(原堂琅县并入朱提县)、汉阳(并入汉阳县)2县,朱提为犍为属国治所。南广县仍属犍为郡。犍为属国境域为今昭阳、鲁甸、巧家、永善、彝良、大关以及东川区,曲靖市会泽、宣威,贵州威宁、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带。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置庲降都督。改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属庲降都督,领朱提(今昭阳、鲁甸,治设今昭阳)、堂琅(今会泽、巧家、东川,治设巧家县老店子)、汉阳(今威宁、水城,治设威宁县东部三岔河北岸)、南昌(今镇雄、威信、赫章一带,治设镇雄县附近。原为南广地,邓方为朱提郡太守时分南广南部之地为南昌县)、南广(今盐津、筠连,治设盐津县附近)5县,郡治朱提。邓方为朱提郡太守兼庲降都督,驻南昌。总摄南中建宁郡、朱提郡、云南郡、永昌郡、兴古郡、越巂郡、牂牁郡7郡。

三国 蜀汉延熙元年(238年),分朱提郡设南广郡,辖南广、临利、常迁、新兴4县,郡治南广县。辖境约今镇雄、威信、盐津、大关、绥江,四川珙县、兴文,贵州赫章、水城一带。

两晋、南北朝

西晋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八月,晋武帝以益州所辖郡县太多,地域过大,不便管辖,遂将益州所辖南部南中7郡中之建宁(今曲靖、滇中地区),兴古(今红河州、文山州),云南(今楚雄州中部以西,大理州及丽江地区),永昌(今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及德宏)4郡划出设置宁州。晋太康三年(282年),废宁州入益州,益州南部原南中7郡由南夷府统治,其长官称校尉。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南中大姓起事反抗朝廷,为加强统治再次设置宁州,将朱提郡从益州划入宁州(新设置之宁州较原置之宁州增加牂牁、越巂、朱提3郡)。晋建武元年(304年),改南广郡为县,属宁州朱提郡。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宁州刺史王逊为抵御李雄进攻,分朱提郡东北部以南广县为主,于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复设南广郡,辖南广、南昌2县。

东晋 晋建武元年(317年),将朱提郡东北部一部分地方划出设置南广郡,辖南广县(今镇雄、威信)和常迁县、晋昌县、新兴县(3县在今盐津、大关、绥江,四川筠连、高县一带)。宁州刺史王逊将朱提太守移驻郡治南广。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尹奉任宁州刺史后,复将朱提郡太守撤驻朱提县,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撤销南广郡。朱提郡领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堂琅(会泽、巧家、东川)、临利(今彝良)、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南秦(今贵州毕节西部地区)。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复置南广郡,仍辖南广、常迁、晋昌、新兴4县。晋咸和九年(334年)春,分宁州置交州。东晋时期宁州地区统治不甚稳定,州郡分合频繁。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成国李寿继位,改国号为汉,对宁州郡县进行调整,分朱提、牂牁、越巂、夜郎4郡置安州,撤交州。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十二月,废安州,所属朱提、牂牁、越巂、夜郎4郡并入宁州,治所在味县(今曲靖市十五里三岔一带)。寿汉兴六年(343年),曾分兴古、永昌、云南、河阳、越巂、朱提6郡为汉州。朱提郡先后属交州、安州、宁州、汉州。南广郡属益州。

南北朝 刘宋王朝(420—479年)仍置朱提郡、南广郡,属宁州。萧齐王朝(480—502年),仍置南广郡。分朱提郡为南、北、东3郡:南朱提郡领朱提、堂琅、汉阳、南秦4县,治所在朱提县;北朱提郡领河阳、义城2县(在今彝良、大关、盐津、永善、绥江一带),治所在永善县境;延兴元年(494年),分南朱提郡置东部汉阳、南秦2县(在今威信、镇雄至贵州威宁、水城一带)置东朱提郡,治所在贵州水城县境。此后南朱提郡只有朱提、堂琅2县。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26年),在南宁州东北部分置恭州,辖今昭通市、东川区和曲靖市会泽县。

隋、唐

隋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废朱提,设南宁州总管府。朱提郡地置恭州(辖今昭阳、鲁甸、永善、会泽、东川一带)、协州(辖今彝良、镇雄、威信一带)。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置开边县,治所在外江县野容川(今盐津县西北),治地包括今盐津、水富、绥江。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恭州、协州,复置朱提郡。

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曾置安上县,治所今昭阳,不久复名朱提。复置恭州、协州。恭州属益州总管府,辖安上(治所今昭阳)、唐兴(今会泽)2县。协州领东安(今镇雄、威信)、西安(今彝良)、胡津(今绥江、大关、盐津,治今大关)3县。后又分协州置靖州(辖今大关、彝良,贵州威宁、毕节)。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南宁州总管府,恭州、协州、靖州等划归其统辖。唐武德五年(622年),罢总管府,年底又复置,寄治巂州。唐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武德八年(625年),移都督府治味县(今曲靖),恭州改称曲州,仍辖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唐兴(今会泽、巧家、东川区)2县。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以石门(今盐津豆沙关)、开边(今四川筠连)、朱提3县置南通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分东安一部分置盐泉县(今盐津)归其隶属。唐太宗贞观六年,罢南宁州都督府而隶属戎州,曲州亦归戎州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再次设都督府,辖曲州、靖州、协州等,隶属于边州都督的戎州都督府。同年,南通州改名贤州,年内废贤州。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唐将率军征南诏失败后,南诏称强云南,曲州、协州遂属南诏,今昭通境域有东乌蛮各部,受拓东节度管辖。唐王朝势力退至石门(今盐津豆沙关)以北,南诏势力达石门镇,但实际控制仅达制长馆(或汤麻顿,今曲靖马龙城区)一带,自石门至制长馆这一广阔区域南诏势力未能实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的爨部首领各据一方,争长称雄。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南诏置东川郡(治所在今会泽县西),其所领部落中,较大者有阿竽路部(今昭阳、鲁甸一带)、阿孟部(在今大关县南部一带)、夔山部(在今彝良县境)、暴蛮部(在今贵州威宁县境内)、卢鹿蛮部(今会泽、巧家一带),以上5部俱属东爨地区。唐后期经兼并后存乌蒙、乌撒、东川、芒部4部。乌蒙部东至乌撒,西至建昌,南至东川,北至叙州;芒部部东及南至乌撒,西至乌蒙,北至四川珙县;乌撒部东至播州(今贵州遵义),西至乌蒙,南至沾益,北至芒部;东川部东至乌撒,南至寻甸,北至乌蒙。其中,乌蒙部最强。

宋、元

宋 为乌蒙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后,“乌蛮”各部落首领,自相雄长,争战兼并。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阿统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唐时乌蛮族仲牟由后裔阿统迁此居住),号称乌蒙部(今昭阳、鲁甸境域)、与芒布部(今镇雄境域)、閟畔部(今会泽、东川、巧家一带)、乌撒部(今威宁一带)合称4部。“大理国”后期,4部同属东川郡。乌蒙、芒布接受宋朝廷封号,封乌蛮后裔阿杓为乌蒙王,芒布部置西南蕃部大巡检司。乌蒙部东至乌撒(今威宁),西至建昌(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南至东川(今会泽、东川),北至叙州(今宜宾市)。宋大理国时期(937—1253年),东川郡领乌蒙、乌撒、閟畔、科(今四川宁南)、绛(今四川省会东)、芒部、易娘、易溪(今威信)、阿头(今贵州赫章)9部(辖境相当于今云南省金沙江以东,牛栏江以南、以西及昆明市东川区,实属叙州羁縻之地)。其中,乌蒙部东至乌撒(今威宁),西至建昌(今西昌市),南至东川(今会泽、东川)。

元 初置乌蒙万户,閟畔万户。内附后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立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百户为路、府、州、县。辖乌蒙路(今昭阳、鲁甸),归化州(今大关),土獠长官司(今盐津),隶云南,属乌撒乌蒙宣尉司。至元十三年,乌蒙路隶四川省。至元十五年,改隶云南行省,升为军民总管府。至元十八年,改为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五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今贵州威宁、赫章)、乌蒙路(今昭阳、鲁甸、大关、盐津)、东川路(今巧家、会泽、东川区)、芒部路(今镇雄、彝良、威信)4路。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月,修筑乌蒙城(在今昭阳区旧圃镇土城)。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年),改属四川行省。芒部路改为军民总管府,领阿头、易溪、易娘3“蛮部”。

明、清

明 设置乌蒙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平乌蒙。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乌撒府、乌蒙府、芒部府、东川府改隶云南行省,属云南布政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乌蒙(府治设今昭阳城西天梯梁子土城)、东川、芒部改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升乌蒙、东川、芒部府为军民府。明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芒部军民府改为镇雄军民府,设流官知府。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镇雄军民府改称镇雄府,为土知府。今绥江县明代属四川布政司所辖马湖府平夷副长官司,县城为副长官司署,故名副官村。今水富市部分地域明代属四川布政司所辖叙州府(宜宾市)。

清 设置昭通府。顺治十六年(1659年)一月,清军平西王吴三桂进入昆明。同年二月,乌撒、乌蒙、东川、镇雄各部先后归附,各土司仍任原官职。清初60多年间,沿袭明末区划,仍隶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称“四川有可制之权而无可制之势,云南有可制之势而无可制之权。东川府下置会泽县,治巧家汛(今巧家县北巧家营),将乌蒙府(今昭阳、永善、大关、鲁甸等县域)、镇雄府(今镇雄县)、东川府(今会泽、巧家县)改隶云南省管辖。清雍正六年,改土归流后,设乌蒙府流官,置恩安(今昭阳区)、永善(今永善)2县,永善县官署建于米贴。大关设通判,降镇雄为州,州同驻彝良,州判驻威信,并属乌蒙府。移东川府会泽县治附郭(与府同城),分东川经历驻巧家营。清雍正八年十二月,废天梯(一作天砥)城,清雍正九年新建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今昭阳区中心城),改乌蒙府为昭通府(云南、贵州、广西总督鄂尔泰上疏称“乌者黑也,蒙者不通也”“乌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奏准雍正皇帝改含“乌暗蒙蔽”之义的“乌蒙”为“昭明宣通之义”赐名“昭通”),并设附廓于恩安县(今昭阳区),设同知驻大关,移通判驻鲁甸。改乌蒙镇为昭通镇。昭通府辖恩安县(今昭阳区)、永善县、靖江县(今绥江县。宣统二年设,因与江苏省辖靖江县重名,改名为绥江县)、大关厅(驻今大关县城,辖境包括今大关、盐津2县;在今盐津县城设盐井渡巡司、属大关厅)、鲁甸厅(今鲁甸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雄升为直隶州(州治设彝良),辖今镇雄县、威信州制署(今威信县)、彝良州同(今彝良县),不再隶昭通府管辖。东川府辖东川(今东川区)、会泽县、巧家厅(今巧家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沿清末旧制设置昭通府、镇雄直隶州、东川府及所辖县、厅。民国2年,云南都督府裁府留道,裁厅、州置县,改恩安县为昭通县,治设昭通县。滇中道有昭通、鲁甸、巧家、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县和威信行政公署。民国6年,从大关分置盐津县。民国17年,滇中道撤销,各县直属省管。民国21年,威信行政公署改为设治局,民国23年成立威信县。民国32年,设云南省第一区(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鲁甸、巧家、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10县。民国37年,云南省第二区(曲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的会泽县划归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所属第四十三师进驻昭通,昭通和平解放(旋即昭通各县相继和平解放)。同月,成立云南省昭通区专员公署(同年4月,改称云南省昭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3月,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昭通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改称云南省昭通专员公署),辖昭通、鲁甸、会泽、巧家、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11县。1958年10月,撤销会泽县并入东川市(今东川区;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同年11月,云南省人委决定撤销鲁甸县,境域并入昭通县,治所昭通县城;撤销盐津县,并入大关县,治所盐井镇。至1959年底,昭通专区辖昭通、巧家、永善、绥江、大关、彝良、镇雄、威信8县。1962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鲁甸县、盐津县。197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水富区(1981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水富县)。1978年8月,成立云南省昭通行政公署(1980年2月,改称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82年4月,划出昭通县的城关镇,北闸公社,博禄公社桃源大队、水塘坝大队,蒙泉公社双院子大队等成立昭通市,其余地方仍为昭通县;1983年9月,昭通县并入昭通市。1983年底,昭通地区辖昭通市和鲁甸、巧家、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水富县。2001年1月,国务院批准昭通地区撤地设市,即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昭阳区(以原县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为昭阳区的行政域)。8月11日,昭通撤地设市庆祝大会举行。地级昭通市辖昭阳区和鲁甸、巧家、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水富10县。2018年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水富县,设立县级水富市,以原水富县的行政区域为水富市行政区域,水富市由云南省直辖,昭通市代管。

昭通市地处北纬26°34′—28°40′、东经102°52′—105°19′,总面积23021平方千米。清雍正九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取“昭明宣通”之意得名“昭通”。市境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水富市滚坎坝中嘴267米,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顶4041.6米。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和国家“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距省会昆明341千米、成都550千米、重庆580千米、贵阳450千米,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4大中心城市交会点。2019年,全市辖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市共11县(市、区),总人口6248882人。

①唐尧与虞舜的并称,这里指尧与舜的上古时代。

②《尚书·夏书·禹贡》记载,天下分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梁州为古九州其中的一州,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华阳国志》:“华阳黑水惟梁州。”意即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极黑水之滨。所记地区为《尚书·夏书·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记载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市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

③《国语·周语》记载“五服”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王畿(以京城为中心,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其名称为甸服、侯服、绥(宾)服、要服、荒服(《尚书·禹贡》。”注:“以其荒野,故谓之荒服”)。

④“僰人”曾建“僰侯国”。《汉书·地理志·犍为郡》有僰道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僰侯国也。”《史记·西南夷列传》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戎州(四川宜宾),北临大江,古僰国。”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今四川宜宾)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北一带。

⑤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頞贡职,不敢墯怠。”战国时期,“西僰”为犍为属国境内与夜郎为邻的僰侯国区域。

⑥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⑦庲降都督: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称庲降都督。

⑧北魏(386—534年)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宁州,则将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

⑨拓东节度:唐代南诏行政机构名。为六节度之一。治所在拓东城 (今昆明市)。辖境约当今云南东部、东北部及贵州西部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南诏于东境置拓东节度,言将开拓东境也。”

⑩镇: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来源: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

值班编审:秦勇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秦勇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史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