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报道】用实干开启新的春天——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侧记

 2024-02-20 18: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新春时节,乌蒙大地春意盎然、草木吐秀。

确保2024年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质量效益好于2023年,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的增速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春节收假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会议,擂响新一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三农”工作要先谋。这是昭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大家表示,此次会议明确了今年“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推动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锚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性交汇,新的“科学的春天”已扑面而来,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崛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硬支撑。

会议提出“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0万亩、产量212万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是首要任务。

新一年,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认真落实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政策,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做好撂荒耕地利用工作,切实做到应种尽种;坚持科技兴农,深入推进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面推广良种良技良法,扎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健全落实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市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2023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2.96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30.95%;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66.04万亩、产量210.38万吨,同比增长0.83%和1.05%。

新一年,全市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有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力度,确保今年再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万亩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2023年,全市脱贫群众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5465元、增幅16.8%,位列全省第一。而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质量效益要好于2023年,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的增速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且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

聚焦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精准及时全面掌握农户收支、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情况,健全风险预警、研判、处置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2024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切实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昭通新篇章建设。

“多当‘实干家’,少当‘评论员’,不当‘观察员’。”会议表彰了一批2023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全市“三农”干部提出要求,要以受表彰的先进典型为榜样,立足本职、苦干实干,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凝聚起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为谱写好乡村振兴“昭通篇章”不懈奋斗。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实干中崛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为教育引导全市基层“三农”干部学习掌握“千万工程”经验的意义和精髓,会议书面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细化明确了今年全市“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

强化产业和就业“两项支撑”,是持续提升农村居民和脱贫群众收入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当好农民群众利益“代言人”,建立土地流转等收益同经营主体收益同步增长机制,让农民群众在资源资产增值中更多受益;要大力支持种养大户、乡村工匠、带货主播创业……会议提出了多项强化产业支撑的措施,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市的一件大事。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劳务这篇文章,把工作聚焦到解决问题上,思考谋划好“如何让岗位更稳定、如何让收入更高、如何推进返乡创业”三个问题。“今年,要力争通过构建产业链、搭建创业孵化平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推动5万人回乡创业和技能型就业,创造15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带动10万人回到家门口就业。”

全市有苹果100万亩、竹子630万亩、天麻9.8万亩、花椒155万亩,均列全省第1位;马铃薯237万亩、列全省第2位;生猪存栏288.8万头、肉牛存栏50.8万头,分别排在全省第3、第9位;粮食产量210.38万吨、列全省第2位……在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上,会议从“问题、原因、目标、措施、责任”5个方面深入剖析,要求要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让高原特色农业更“特”更“优”,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如何让“千万工程”成为助力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千万工程”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每个地方的基础和条件都不同,标准有高有低,不可能整齐划一、固定模式……各地乡镇只要积极发挥优势、探索特色化发展,不仅能收获美丽,还能成就特色产业,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2023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体盛宴,让乡村热土持续释放“幸福能量”。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的田野,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丰厚文化内涵。

新一年,全市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春天是撸起袖子大干的季节,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先干中才能把握,一切美好愿景只有在快干中才能实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让我们以更实的作风、更好的状态奋力开启新的春天。

昭通日报记者:唐龙泉飞/文 韩兴国/图

校对:胡远松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