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间书写生态文明答卷

 2024-01-18 13:02  来源:云南日报

捞渔河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胡妤雅 摄
景迈山翁基古寨。 本报记者 沈浩 摄
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 本报通讯员 吴太平 摄

冬日暖阳下,彩云之南天高云淡、碧波荡漾、满目葱茏,构成冬季最美的色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中,处处涌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力量,迸发出绿色发展的生机活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示范创建为引领,绘就绿美云南生态画卷。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答题。

厚植生态底色打造示范样板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载体,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础之策,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需求与攻坚之举,对示范引领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统领,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典范为目标,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在省生态环境厅和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省已有20个州(市)、县(市、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示范创建,打造了一批先进示范典型。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我省共有7地入选,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我省荣获命名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曲靖市师宗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5个地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2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有效支撑和补充。2022年,云南省重启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印发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并于2023年2月命名了16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12月,按照《云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进行严格审查,经省政府同意命名,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3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威信县、楚雄市、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丘北县、古城区、福贡县、德钦县、维西县8个县(市、区)入选。

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载体,打造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典型,我省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平台载体和典型引领作用,持续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

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示范创建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探索中,我省坚持机制引领,规划先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生态环境厅努力对标浙江、福建等先进省份,深入践行“三法三化”,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负责处室全面抓,督促各创建地区落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国家级及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在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中,省生态环境厅突出重点,实行目标化管理。重点支持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的46个县(市、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至今我省被国家命名的29个地区中,有15个是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的县(市、区),其中2023年被命名的7个地区中有4个。提前谋划布局,补短板、强弱项,针对曲靖市、德宏州两个还没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的州(市),重点进行督促帮扶,2023年两地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全省16个州(市)辖区内都拥有“国字号”命名。坚持好中选优,扬优势、重巩固,持续督促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地区不断巩固和拓展创建成果,努力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例如,澜沧县景迈山,继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又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姚县继2020年创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2023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同时取得两个荣誉称号的地区。

以完善机制,实行制度化落实为抓手,我省不断完善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体系,在现有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基础上,申请设立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基地创建,搭建起全省“两山”转化的实践平台。不断规范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建立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信息管理系统,编制云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现场帮扶工作规范、现场核查工作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专家审查工作规范、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复核工作规范、技术资料审核规范等相关文件。加强对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的关爱,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在深入了解全省各地申报创建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省生态环境厅落实清单化管理,形成“量身订制”的帮扶任务计划,实行全年全过程现场帮扶指导。创建前,深入一线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政策规定,了解各地创建意向,摸清各地创建条件,逐条梳理存在问题,形成清单并提出创建工作建议。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创建工作,组织专家对各创建地区编制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进行“一对一”帮扶预审,列出问题清单要求修改完善,有效提高规划编制质量,为创建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创建中,进行面对面帮扶,了解创建过程中矛盾困难、查找创建过程中突出问题、解决创建过程中疑难困惑,督促各创建地区切实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组织专家对各地区申报材料进行多轮次、“一对一”指导修改,列出存在问题清单和需补充完善材料清单,有效提升申报材料质量,全面助力各地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创建后,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全省各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热情,督促各地不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推动从创建到示范的转化。与此同时,定期、不定期通报各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督促各地对照清单整改存在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生态增值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旨在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示范带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围绕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以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为目标,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我省积极探索符合云南实际和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我省入选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7个地区中,师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坚决打好蓝天、净土、碧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大姚县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落实“五个一”措施(绘好生态管控一张图、守好生态安全一道门、打好生态经济一张牌、建好生态生活一座城、唱好生态文化一台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资源与产业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红河县以水为突破口,突出政策导向、项目抓手、产业牵引,让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协同互补、系统发力,使昔日的荒山薄地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马关县以“五全”举措,走出了石漠变绿洲、矿山变青山、黑河变清河、脏乱变净美、绿色变金色的“五变”之路,筑牢祖国西南边境生态屏障;维西县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维西独特的生态系统、天然植被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澜沧县景迈山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绿水青山世代相传、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盈江县以“石梯经验”“碳票+”及“坚果+”为抓手,探索出护资源、活资产、聚资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山”转化模式,为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产盘活、优势生态产品开发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盈江经验。

放眼全省,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各地因地制宜,书写别样精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上,一场以绿色为轴线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新动能蓄势聚力。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力抓好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补短板、树典型、创模式、推机制、强宣传、重巩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不断完善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体系和工作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已命名地区的日常监督管理,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让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重要内涵,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云南示范样板。

来源:云南日报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