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视界丨石榴花开乌蒙山——昭通市“六以六为”书写“六张答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2023-11-08 09: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昭通市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腹地,全市11个县(市、区)居住着汉、彝、回、苗等45个民族633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71.5万人,是 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区。


同心共筑中国梦,石榴花开乌蒙山。2020年以来,昭通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中,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紧扣“和谐乌蒙、同心筑梦”创建主题,坚持融的导向,聚焦领袖关怀、红色文化、互嵌交融、大国重器等历史和现实,着力讲好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国之大者”志相同、以文化人情相融的昭通故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在昭通,爱在昭通,这里是各族儿女的家,红土高原写满了飘香的憧憬,美好的前程……”一首《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无限深情地唱出了633万昭通各族儿女的心声。

石榴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近年来,昭通市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扣“和谐乌蒙、同心筑梦”创建主题,以责为重担使命、以教为先聚共识、以实为要抓发展、以交为介助互嵌、以法为基促和谐、以变为导增质效“六以六为”,书写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法治、创新“六张答卷”,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以责为重担使命,一盘棋推动各民族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全力答好政治答卷

昭通市坚持在强化政治基础上下功夫,将党的领导贯穿全市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从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进民族工作,从抓统筹、建机制、重学习、强基础四个方面抓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抓统筹。昭通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出台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五大工程”;培根铸魂提升、全域创建提升、“三项计划”提升、品牌培育提升、融入共建提升“五大行动”;进机关促为民务实,进企业促团结奋进,进社区促和谐友爱,进乡村促繁荣发展,进学校促同心筑梦,进易迁安置点促共建共享,进宗教活动场所促文明和谐,进医院促守望相助,进连队促鱼水情深,进景区促文旅融合“十进十促”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文件,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机制。健全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出台“两个纳入”相关制度,定期召开常委会、推进会、调度会等推进民族工作,全市形成了齐抓共管局面。

重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委、政府重要政治任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和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实现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四个与共”,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认同”入脑入心。

强基础。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示范创建中心和民族宗教事务中心,分别增加3—5个编制,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懂、有人抓,各族群众工作满意度达95%。

以教为先聚共识,一条心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合力答好文化答卷

昭通市坚持在丰富文化基础上铆足劲“,管肚子”与“管脑子”两手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打通教育主动脉。制定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扎实推进“五史”学习教育,编印各类学习资料32万余册,举办线上线下专题知识测试27万余人次。充分发挥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两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建强教育主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场馆、长廊、公园等文化精品和标志性建筑,精心培育石榴籽读书班、金江石榴红宣讲队,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

挺进教育主战场。与《中国民族报》等媒体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动员干部群众关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教育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坚持典型引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级2个、省级9个,教育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2个,单位159个;3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人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1人获得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坚持把触角延伸到家庭,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5600户,顾旭昌家庭被评为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

以实为要抓发展,一股劲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步富裕,聚力答好经济答卷

昭通市坚持在筑牢经济基础上出实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更加、两个确保”的重要指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进脱贫助民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 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中,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度考评居全省第一,易迁后扶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突出增收富民。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 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2021年,昭通市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5%、8.91%。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71.03亿元、同比增长7.4% ,总量前进 1位、居全省第6位,增速比全国高1.9 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增速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 13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290.2亿元、同比增长 12.7%,增速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8亿元、同口径增长13.3%,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昭通在全省实现位势之变的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来之不易。

注重强基为民。大力实施“五网”建设,形成市内 2 小时、周边州(市)3 小时交通圈。以绿色、高端、精品为方向,建成苹果、筇竹、天麻等基地,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昭通振兴支撑点。

强化保障便民。县域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建成投用,城镇登记失业帮扶率保持在92%以上。

聚焦生态利民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3个、重点生态功能县1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1个、森林乡村9个,全市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森林覆盖率达到50.1%,昭通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以交为介助互嵌,一家亲推动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协力答好社会答卷

昭通市坚持在构建社会结构上求突破,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强化融的导向,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融合式发展格局。坚持以旅促融,精心打造南丝绸古道、镇彝威红色旅游、金沙江高峡平湖3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AAA级以上景区增至21家,旅游人次增长32%,总收入926.5亿元。坚持以文促融,擦亮第五个中国文学之乡品牌,用优秀文学作品引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行促融。积极创新探索,认定挂牌“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30个、“石榴红家园”20个、“石榴红驿站”10个,推动“三项计划”落细落实。坚持以联促建,建立赤水河流域三省四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创共建联盟,推动流域沿线各族群众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成立市内区域创建联盟3个、万人以上安置区联盟1个,推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形成齐头并进的创建局面。

共建互嵌式社区环境。省内搬迁促互嵌,建成全国第一、第二、第四大跨县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35.47万人、水利水电移民搬迁 20.42万人,构建搬迁规模全国最大、移民搬迁人口全省第一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转移就业促互嵌,规模化组织化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大融居,实现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在250万人以上,转移就业人数、省外就业人数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搭建立体式精神平台。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周、日活动,举办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节日节庆纪念活动,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以法为基促和谐,一张网推动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奋力答好法治答卷

昭通市坚持在依法治理上动真格,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根上教。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各类法治宣讲8900余场次,发放资料230余万份。

在制上立。调整废止政策文件4个,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民族事务同步监测和联动响应处置突发应急机制,3年来未发生涉民族因素上访案事件。

在网上治。纵深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创新开展“小小探头连万家、乡村振兴法治行”行动,全市安装探头48.6万个、联网35.1万个,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省级77个。

以变为导增质效,一揽子推动创建工作因势利导、见行见效,着力答好创新答卷

昭通市坚持在探索创建路径上见成效,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讲活扎西会议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依托扎西干部学院在全国率先打造故事党课品牌,与四川、贵州共享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教学,涵养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挖掘交融历史,深化团结共融。依托昭通各族群众共同演绎的多民族融居、多元文化共融的鲜活历史,讲好“历史文化+民族团结”故事。精心打造豆沙关AAAA级景区,挖掘袁滋摩崖石刻深刻内涵,向游客讲述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重大意义,增强各民族对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铸大国重器,育民族精神。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大国重器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指示精神,用电站建设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坚持互嵌发展,擦亮交融名片。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大市实际,以37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21个移民安置点为重点,着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立足昭通劳务输出大市实际,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

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完善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云贵川1∶5∶4的出资比例和3∶4∶3的分配比例,清算转移第一轮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共同推进流域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云南日报记者:蔡侯友 沈 迅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