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丨昭通古城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2023-10-29 08: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段时间,“昭通古城保护”引发关注,这个曾经美轮美奂的庙宇殿堂和宜居的民居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对其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昭通市、区两级启动昭通古城保护工作。目前,保护工作正有序展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古城即将再现。

这座城市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那么多的古建筑群落又是什么样?让我们走进昭通古城,走入一段隐入烟云的历史。

昭通,古称“朱提”,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亦是云南三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座位于云南东北部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合,造就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城市形成奠定了人文基础。

昭通城市的形成,可以追溯至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改变汉初“关蜀故徼”的封闭政策,经略西南夷,推广郡县制,在今滇东北(主要属今昭通市区)设朱提县和堂狼县,是在云南境内设县最早的地方。至此,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郡治治所,前后达760年。

明代置乌蒙府,并建土城于天梯(今旧圃镇土城村)。据史书记载,1730年,清廷完成滇东北区域的改土归流。

雍正九年,经云南总督鄂尔泰上书奏请,雍正将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

雍正十年,由知府徐德裕主持,新建新城于二木那,布局呈龟形,城中设有四城门,总督鄂尔泰亲撰《昭通四门记》,将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济川、趣马、抚镇、敉宁,按照“四境所达”之意进行取名,即西至东川、西北至四川,故名“济川”;北至马湖,故名“趣马”;东至镇雄,故名“抚镇”;南至威宁,故名“敉宁”。

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昭通城市舆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昭通古城布局,即由济川、趣马、抚镇、敉宁四门及城墙围合形成椭圆形“龟城”形态,以崇安街、云兴街、中和街(今北正街的一段)、启文街四条主要街道联通四座城门,构成不规则十字形街道样貌。城中衙署、庙宇、牌坊、书院、亭台布置鳞次栉比,井然有序。

昭通地处中原通往西南的独特地理位置,并且盛产银铜,从清代开始,商业经济发展迅猛。清乾隆年间,各地往来商人不断进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活动,昭通城内一度商贾云集。两粤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等十多个规模较为宏大的会馆昭示着各省商人到昭通经商的历史。

据记载,昭通古城商业空间主要有两种,一为城中街市,如陡街、云兴街、怀远街、铁匠街、毛货街等商业街道,一为四门外市集,如米市在西城外,杂粮市分布在东、南、北城外。

目前,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正按照先规划后实施、先地下后地上、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稳步推进,昭通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将在保护工作中得以挖掘、保护、传承。

作者:李玮刚 丁长芬 刘 瑶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