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文苑丨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读云南昭通作家刘平勇长篇小说《风云激荡》

 2023-06-15 10: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作家刘平勇的云南革命历史长篇小说《风云激荡》,近期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云南省作协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风云激荡》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较为全面、立体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云南革命历程及地下党为了民族解放舍生忘死、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批让人过目难忘的艺术形象。

小说叙述了1926年云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至1950年云南解放期间,从北京求学回来的金恪铭、唐竹、李坤师兄弟等地下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隐蔽战线上矢志不渝,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大潮中,发展壮大党组织,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形成统一战线,推翻唐继尧的统治,相继策反了滇军海城起义、长春起义、卢汉起义,成功取得云南和平解放。

长篇小说创作中,谋篇布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刘震云认为:“(长篇小说)最难的是故事的结构和人物的结构。”平勇应该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其小说作品《风云激荡》格外注重谋篇布局,在结构上打破了单一的时空线性叙事模式,采取明暗两条线交互推进的方式构建作品架构。一是以中心人物金恪铭(后更名为李炳玉、李浩)、黄竹等人的革命经历和成长过程为“明线”,从几个主人公的不同视角展开叙事,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惊心动魄的地下革命斗争,将地下革命者大智大勇、不畏艰难险阻努力获取和传递情报的情景描绘得扣人心弦,云南地下革命惊心动魄的兴衰起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共产党的正面斗争的蓬勃开展以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由盛而衰,直至彻底失败,则采取虚写的方式,与地下工作的展开同步推进,使读者在了解云南地下革命全貌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的正面斗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的疯狂反扑和最终彻底失败,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长篇小说涉及人物众多,各种线索交织缠绕,极有可能顾此失彼,哪里交代不清,就会导致脉络断裂,造成“肠梗阻”,最考验作者对人物的驾驭能力。对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的走向,各条线索的布排、推进均要深谋远虑,超前谋划布局,否则就会造成“翻车”。纵观全书,我发现平勇机智而有效地避免了这些实际问题,整体把控比较到位,使作品脉络清晰,各条线索有序展开,故事情节的精彩推进扣人心弦,毫无杂乱感和违和感,体现了平勇对长篇小说结构高超的驾驭能力。

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谋篇布局,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样至关重要。人物形象刻画是否鲜活丰满,是否具有典型性,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色。《风云激荡》书写的不仅仅是革命者个人的成长史及其心路历程,也是一群人的革命群像。该书将人物置于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进行刻画,集中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取代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小说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融合。

“人性和社会问题往往需要极端环境的刺激才能得以呈现。”“谍战”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人时刻潜伏在身边,或身边的同志会突然叛变成为暗藏的敌人,凶险万分。平勇有意将这些人物置于严酷的环境中进行刻画和塑造,那些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矢志不渝、坚定如铁;当党组织因被叛徒出卖而遭到破坏时,他们有过悲观,也有过迷茫,但他们总能在最后时刻拨开悲观迷茫的迷雾,坚定信心,继续勇往直前,有效避免落入人物脸谱化、单面化的窠臼,而显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譬如,革命意志坚如磐石的金恪铭,当美女同学突然出现,并呼喊他的原名时,他内心感到慌乱紧张;面对美女同学的爱情诱惑,他有过心醉神迷。这些情节、细节的描写显得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悬念的制造加深了氛围的紧张感,让读者跟着“揪心”并充满阅读期待。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小说善于多角度地从不同侧面刻画人物。譬如,作者对主人公金恪铭的刻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作者先后让其被捕入狱经受严刑拷打,然后又是种种威逼利诱,甚至用太阳暴晒让皮肤变黑,赤足奔跑,超出身体极限地干各种苦活累活,将其外貌彻底“工农化”,打进矿山卧底开展工作,可谓九死一生,最终成长为一位久经考验,理想信念坚定,成熟冷静,斗争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和地下党组织领导者。

金恪铭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些“非人”的血与火的折磨和考验,是为了“三迤大地千千万万父老乡亲”不再受苦受难。

看得出,《风云激荡》人物塑造力求多元而真实,生动而感人。不论是一次次与敌人面对面的激烈交锋,还是沉着坚定,在隐蔽战线上奋战不息,舍小家为国家奉献鲜血和生命的共产党人的形象,都在共同传承中国人独有的、历久弥新的民族之“魂”。随着地下革命者在长期斗争中的不断成长、成熟,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失败和牺牲逐渐减少,他们成功策动了一次又一次起义,国民党反动派也因自身的腐朽以及共产党地上和地下的双重打击,一天天走向失败和覆灭。

长篇小说因其体量巨大,好读与否,常常考验着读者的耐性和阅读欲。好读,当然囊括着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情节生动有趣,或惊险刺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语言的文学特性等。尤其语言,既是故事的载体,又是内容本身。作者组织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作品的成败。毛姆说:“文字应力求简洁,让一般教育程度的人可以轻易阅读;文体应符合题材,就像剪裁合度的鞋子符合形状优美的脚一般。”普通小说的语言灵活性强,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大,而对于比较严肃的革命题材类小说,则较难把控,要么可能成为一本正经的“史志体”,要么就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在阅读《风云激荡》的过程中,我格外关注了该书的语言,我发现平勇能动地采取“双轨制”的方式组织语言,即志书特征的语言和具有文学特色的语言相互交织。在叙述史实时,作者就采用较为规范、严肃的语言,当回到“小说”时,则是“文学化”的语言。就像一条铁轨旁,流淌着一条灵动的河流。“志书体”严肃、严谨、准确,“文学体”则笔调轻松灵活,具有表现力,有的地方富有诗化特色,极具诗意。两种叙事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戴着脚镣跳舞。”一般的小说,作者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则受史实等限制,必须做到“大事不虚”,尽可能忠实于史实。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是由社会、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所共同形成的。小说中,都是以历史事件和真实生活为基础,作品内容也以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基本特征。因此,创作之前,作者必须查阅大量相关历史资料,记录大量的阅读笔记,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心思和精力进行艺术构思。在充分掌握、吸收、消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然后才能着手进行艺术化创作,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的一系列活动,将一个个历史事件有机串联,融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比写一般性小说难度更大。但事实证明,《风云激荡》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小说的美往往体现在各种关系的描写中。《风云激荡》中,先后出现了2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他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有的是同乡,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师徒,有的是旧友,有的是宿敌等,有的人物贯穿作品始终,是作品的主角和灵魂人物,有的出现不久便遽然而逝,有的则如流星一闪,存在时间极为短暂,但他们无不在作品中发挥了正面作用或反面作用,以他们独特的行为推动着故事的发生、发展。

有人说,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总是因为过于强调历史的必然性,显得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读完《风云激荡》,我觉得很“亲民”,或许是因为书中出现的人物是世人皆知的历史名人,是云南和昭通的“老乡”,也或许是因为平勇高超的艺术化处理,有效消弭了这种“隔膜”,而让人亲近。

《风云激荡》是一部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革命史诗,又是一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历史长篇小说,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和美学价值,该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云南地下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为云南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一朵绚丽而芬芳的艺术之花。

作者:夏文成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