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 | 突破藩篱 自成高格——浅议洪浩昌油画的写意精神

 2023-04-07 10: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日突然冒出个念头,想不吝浅陋以门外汉身份为洪浩昌的画作写点观后感。

洪浩昌,云南昭通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曾获亚洲青年艺术家金鹰奖、第十五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杰出贡献奖。他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重要代表性艺术家,致力于中国宋代以来视觉文化传承的人文和人格现代问题的创作和研究。其作品被美、日、法、瑞典、意大利等国外艺术博物馆、画廊及私人收藏。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70次,参加各种联展近百次,出版个人画作30余部,专集邮票6部,文集2部,油画作品的单幅最高拍卖纪录及成交价为977.5万元(人民币)。

“洪浩昌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是生态文明的先锋队,必将载入中国艺术史册。”这是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校长、副院长何毅亭对他的评价。

西方绘画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视觉与知觉的朴实性,强调的是写实和焦点透视。而东方绘画则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散点透视、传移模写、气韵生动,讲究留白,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画家在追求“中西合璧”路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比如徐悲鸿、吴冠中、林风眠、赵无极等,均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而洪浩昌作为后起之秀,则成为当代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

洪浩昌的画作天才地融会贯通了西画与国画两者的优长,创作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具有“东西方绘画联姻后的简约之美”,辨识度极高的佳作。而作品的辨识度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著名独立策展人赵新锐说:“洪浩昌的出众之处还在于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近代西方油画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两种艺术形态被他拿捏得十分巧妙。在他的作品中,中国性是魂魄,西方性是肉身,通过中西技法和绘画精神的融合展现了一种具有超越灵动之美的宏远境界。”

洪浩昌画作的“魂魄”,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张立辰认为,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他进一步阐释道:“(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不可能是纯技术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文化。”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的是写意所能包蕴的妙境。作为中国画极为重要的美学传统,写意为画家提供了想象与沉思的空间,也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建立提供了多元可能性。

中国画尚意轻形,讲究笔意墨趣,注重笔墨结构。观洪浩昌的画,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精髓及中国画的画理、画法及写意精神有较深的涉猎和研究,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学养,并在长期的创作中进行自觉地探索实践,使得其画作承续了中国基因,具有中国气派,是中国化、民族化的。

他的《山水间》系列画作就是践行这一创作理念取得的丰硕成果。

洪浩昌的《山水间》系列作品中,有不少画作便具有典型的传统中国山水画特征。这些画作摒弃了西画的逼真感和焦点透视,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抽取出来,取其意而舍其形,成为其作品中别有意味的“意象”元素:近景是特立独行的几根枯树,远景是几抹淡淡的远山,有时干脆就是几个树根,大面积留白,整个画面简练、空灵、大气而唯美。当然,有些画作甚至有意避开了中国画和西画的一些传统程式,比如著名的“三远法”“散点透视法”等,使其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又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油画。但他的构图法看上去却是“中国”的,流淌着中国画的“血液”。

在近年来的创作中,洪浩昌以刀为笔,大胆刻画,使得其画骨感十足。在创作手法上,他采用色彩平涂、块面呈现的方式,使得作品空间阔大、色调明快、画面唯美、意蕴深厚,极具视觉冲击力,审美愉悦感和艺术张力。

洪浩昌笔下的景物大都是抽象化了的景物,被赋予了典型的“洪浩昌”个性特征。进入洪浩昌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抽象化了的,处于“似像非像”之间。与中国画的“不似之似”殊途同归,一脉相承。

洪浩昌用画油画的工具和方法创作了大量山水画,但他的有些山水画没有墨守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三远”,也未囿于西画的焦点透视,他在有意打破那些既定的规则,自觉探寻他理想中的“山水画的边界”。他笔下的山水,是理想化,个性化了的山水,是超出了传统美学范畴的山水。

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洪浩昌深谙其道,他懂得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但他的画作的似像非像、不似之似则又是前卫的、时尚的,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认知和审美水平、欣赏趣味的提升和改变,不论是西画还是国画的创作理念、方式和形式都在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总不能让人几千年都在看那些一成不变,一个模式的东西。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再好的东西看久了都会令人生厌,就像再美味的食品吃久了吃多了都会令人反胃。

洪浩昌的画作还具有另一个特征,即文人画特征。“文人画”概念的首倡者是董其昌:“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董源、 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 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借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余之竹,聊以写胸中意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画中有诗”,可谓是意境在艺术中的最好呈现!

综上诸家观点,一言以蔽之,文人画大约就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意境、意趣,写胸中意气。洪浩昌的画作中,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洪浩昌自言:“我希望我的画是简约的、美好的、向上的、阳光的、有希望的、可以期待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这一风格有着自觉的追求和实践。

洪浩昌的不少画作寄寓着深刻的哲思。他画作中的人物普遍偏小,与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的设置极为相似,隐喻天地之大而人类何其渺小。洪浩昌曾感叹说:“人就像是草,连草都不如,草还可以春风吹又生,人却一去不复返。”他又说:“人真是脆弱得连一个陶罐都不如!一个陶罐尚可以流传至今,人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生命,而且遭受不了任何的灾难。”

他的一些画作正是这些思想观念作用于其艺术创作实践的结果。在洪浩昌眼中,人不过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寄居于地球上的生物之一,和其他生物一样渺小脆弱,没有两样。

有人认为洪浩昌的画作具有某种“神性”的张力,笔者深以为然。所谓“神性”,洪浩昌自己给出了答案:“要在绘画里,像帝王一样‘俯视’世界,超绝群伦,俯览时物。”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以俯瞰的视角创作的。洪浩昌仿佛已跳出三界之外,用独有的“天眼”俯瞰着这个大地山川。这种“神性”,应该就是超越人类普遍共有观念的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及获取的结果。

“他的‘俯视’,是要撕开世界之皮,看它的内囊。‘俯视’的目光造就了他绘画简洁的形式,他的画真合于老子所说的‘损之又损,以近于无为’的精神。他的画常化磅礴的景为一角、一线,繁复的物被简化为极少的景,正是一木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的那种。”这是北京大学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先生对洪浩昌画作的观感。

因此,洪浩昌的画又与其他“凡人”视角的画显著区分开来,有了“神”的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洪浩昌对故乡和亲人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人虽处异乡,但对故乡山山水水和亲人的眷恋却一刻也不曾淡忘,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创作了许多关于故乡和亲人的画作。

洪浩昌画作立意高远、清新明快,色调或热烈奔放,或淡雅悠远,广受世人喜爱。作为一位享誉全国的著名画家,如此谦和平易,令我意外和感佩。从这些细节体现了其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情意”与“仁意”。

夏文成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实习生:龙越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实习生:龙越
标签 >> 阅读昭通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