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高台舞狮

 2023-01-06 09: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提起舞狮,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黄飞鸿——狮王争霸》中那出神入化的舞狮动作。而在永善县,精彩万分的非遗文化“高台舞狮”绝对让你惊险刺激、大饱眼福。任意选择一处平坦之地,用十余张普通的四方木桌叠成高台,最顶上的一张翻转四脚朝天,表演者在导引者的引导下,踩着锣鼓节奏,从地面第一张桌子开始,一边舞狮一边朝上攀爬,再到最上面一张桌子的四只脚上凌空起舞、倒立示意,引得观众拍手叫好。2022年6月,永善高台舞狮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悠久的高台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威严勇猛。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是驱邪避害的瑞物,可保佑人畜平安。之后,舞狮逐渐成为元宵节及一些重大活动助兴的习俗,以祈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这一活动在民间长盛不衰,代代相传。

据相关史料记载,狮舞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后逐渐盛行,古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记载。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在我国,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最初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其造型、结构、色彩、装饰和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河北徐水号为“北狮之宗”;而南狮则流行在华南地区,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南狮由北狮脱胎而来,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狮又被称为醒狮。

永善高台舞狮属于南狮系列,是融舞蹈、武术、杂技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表演文化,如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起源于一少林武师,后辗转相传到了广东省一张姓舞狮家族,因逃避灾难,以舞狮技艺卖艺跑江湖,于清朝中期来到永善县,后定居黄华镇黑铁村,在当地繁衍生息,并在滇川黔三省卖艺纳徒,传授舞狮技艺,在当地及周边群众中颇有影响。

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提起永善高台舞狮,就无法绕开黄华“张狮子”。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张狮子”在永善可谓家喻户晓。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每逢城乡集会、庆典、贺喜等重要活动,“张狮子”的高台舞狮表演必是“压轴戏”。在表演过程中,伴随着明快的锣鼓声,只见四人伴奏(分别持大锣、小锣、钹和鼓),两人穿着彩衣彩裤,一人头戴脸具、执蚊帚扮演“笑面和尚”,一人戴猴脸面具扮小脸(猴子),一人领队兼武术表演。在“笑面和尚”的指挥下,小脸机灵敏捷地做着各种模仿猴的动作,狮子不停地摆动尾巴,做各种精彩的表演套路。表演时不但动作惊险、难度大,那古朴滑稽、趣味浓郁的表演风格,更是深受百姓喜爱,引起围观群众阵阵掌声、喝彩声和欢呼声。

家住黄华镇黑铁村的张忠文,今年59岁,从小跟着父辈学习舞狮技艺,练就了一副好身手,至今已传承十余代。现在他带领的舞狮表演队就是永善县远近闻名的“张狮子”。张忠文介绍:高台舞狮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由起式、哑剧、高台、平台、武术等组成,主要有高、险、奇三大的特点。高是指十层方木桌叠加,加上站立的两人,高度有十多米,是目前云南的高台舞狮最高;险是在十多米的高度,两个人站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踏上桌腿时,身体倾斜,桌子塔会发生摇晃,非常危险;奇是高台表演,桌子摇晃而不倒,二人衔接配合摆出各种惊险动作,令人称奇。

民间舞狮队吃上“文化饭”

“喂,陈队长吗?我们的夜宵店后天开业,请你带领舞狮队前来捧场助兴。”2022年11月26日,刚外出演出结束回家的黄华镇鲁溪舞狮队队长陈元顺又接到客户打来的电话。他高兴地说:“今年入冬以来,开业庆典逐渐增多,我们舞狮队忙得不亦乐乎,不光在县内表演,也有县外通过微信提前预约,想不到以前耍狮子是自得其乐,现在却成了赚钱的好活计,这‘文化饭’真是越吃越香!”

永善县文化底蕴深厚,各类民间文化人才云集。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大力推进优秀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支持鼓励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民间艺人自发组建舞龙舞狮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应邀开展各种演出,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舞狮进校园”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手把手进行授课,通过向学生们讲解黄华舞狮文化的基本知识,并现场进行示范和表演,让他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与此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帮扶模式,选派民间文艺骨干外出学习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平。举办狮王争霸赛,让来自全县的10余支队伍同场竞技,并邀请广东佛山专业舞狮队到永善县“传经送宝”,与当地舞狮队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升技艺。永兴街道居民杨大姐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生活好了,碰上小孩出生、儿女结婚、老人生日等喜事,邀请舞狮队来助兴,比请亲朋好友和乡亲们大吃大喝强多了!”

“随着乡村振兴接续推进,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生活品位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为民间文艺团体发展、民间文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活跃在永善县的有10余支民间舞狮队,他们经常应邀参加各种活动,人均年收入达10万余元。”永善县文化馆馆长何涛说。

作者:黄 桦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永善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