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稳就业 扎实惠民生——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工作纪实

 2022-12-12 10: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彝良县扶贫车间群众工作瞬间。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区腹地,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现实困境,一度成为全国“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就业是民生之本,亦是脱贫之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路上,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持把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始终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探索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路径,建立“六位一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优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创业规模,让群众走出大山,端牢就业“饭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昭阳区靖安新区举行点对点输出欢送仪式。

多管齐下 劳务协作“组织化”

“我们既要增加劳务输出数量更要提高本地就业质量,既要人力资源市场化也要转移就业组织化,既要提高转移就业总量,更要以品牌化建设增强劳动力就业议价能力增加收入。”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昭通市人社系统以开展作风革命、效能建设为契机,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做到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不断提高便民为民服务效率,将纷繁复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形成稳岗留工、信息摸排、岗位推送、集中输出、技能培训、服务保障等具体任务清单。

针对昭通劳动力就业规模大、情况千差万别等实际情况,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盘棋”精心布局,网格化推动全面就业。坚持分片挂联机制和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制度,整合市、县、乡、村各方力量,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以1788名“村级就业信息员”为抓手,将全市划分为27498个基层网格。在所有脱贫乡(镇)和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了195个就业创业服务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格有人、责任上肩”的就业服务网格,按照培训需求清、明确培训工种,就业服务需求清、明确就业服务方向,未就业原因清、明确就业帮扶方案“三清三明确”思路,开展逐户逐人的调查摸底,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项”,列出了就业岗位、就业培训、就业帮扶3张清单,实时掌握每名劳动力情况,为精准开展就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立流动党组织97个,建立驻外服务工作站33个,设立就业动态监测点127个,加强与261家劳务协作机构对接,定期组织力量对务工人员开展走访、回访。

同时,建立用工企业联络员制度,掌握外出务工人员思想、生活、工作状态,及时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切实帮助维护务工人员的各类合法权益;对短时期内不适应岗位的劳动力,积极协调企业进行动态调岗,有效促进转移就业稳定性,千方百计将群众稳在原企原地原岗。在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8512人,设立“四点半课堂”“爱心小食堂”等解决搬迁群众务工后顾之忧,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让搬迁群众“安身”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现在政府的政策太好了,不但帮我们找到了这么好的公司,还让我们免费乘坐了高铁,我们夫妻俩一定好好工作,争取今年抱着10万元回家过年。”电话那头,镇雄县赤水源镇铁厂村杉树林村民小组村民张国聪高兴地说。过去,因为照顾3个孩子读书,夫妻俩一直以务农和在附近打零工为主,每年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和学生费用后所剩无几。2022年,经过帮扶干部的分析动员后,张国聪夫妇由政府统一组织乘坐高铁到永康市索旺工贸有限公司务工,两人每月分别可以领到工资5500元。

据悉,昭通市与上海、浙江、广东等10余省市已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在劳务输出地组建劳务工作站,在全市组建到村到组的劳务工作专班,组织干部驻在站上、盯到厂里,点对点开展劳务输出。

今年以来,昭通市有组织输出群众外出务工37.43万人,其中“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输出10.84万人,全市在外务工人数保持在160万人,务工收入超500亿元。

绥江县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

聚焦需求 优化“保姆式”服务

在昭阳区靖安新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54岁的冯常国和老乡们熟练地做着藤编桌椅的活儿。

“我们一家是从昭阳区炎山镇中寨村易地扶贫搬迁到靖安新区的,以前住在大山上,现在住在高楼里,还能在家旁边的扶贫车间打工,我一天能做3个藤编,一个月也有2000元收入,很知足啊!”冯常国笑容灿烂地说。

同样是在靖安新区扶贫车间,与冯常国不同,惠民社区搬迁群众江群芳在君子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做缝纫工作。随着机器转动,飞针走线间,江群芳熟练地将一块块布料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服饰。江群芳说,她家共有4口人,丈夫刘正堂在四川成都务工,月工资3500元。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她只能在附近打零工。在社区干部的关心下,2021年3月至今,她到靖安新区扶贫车间君子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上班,月工资4000元左右,就近就业的同时兼顾了家庭。

昭通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其中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压力之重前所未有。

面对搬迁群众对就业的紧迫需要,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搬迁未动、就业先行,变“群众找”为“干部送”,在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两个安置区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市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建立搬迁劳动力台账、就业意愿清单和培训意愿清单,“一对一”制定就业帮扶措施,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就业帮扶车间由2018年的101个拓展到2022年的280个,吸纳就业人数由4267人增加到10403人,吸纳人数增长了2.44倍。开发8.26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对“有劳动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人员进行托底安置就业。

威信县务工人员免费乘坐专车踏上务工旅程。

技能提升 用心打造“金饭碗”

“这次培训真是太好了,不仅是免费的,有10种工种可以选择,培训课程结束,考试通过后还能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我们以后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2022年巧家县健康管理师培训班上,刘崇颖学员兴奋地说道。

“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技能是群众就业之基、立业之本、致富之源。

近年来,昭通市按照“产业所向、市场所需、群众所愿”思路,结合“产业兴市”战略,聚焦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着力构建“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一人一技”的集约化、组织化技能培训模式,充分激发“劳务品牌+技能提升”集聚效应,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从“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蝶变。引导职业院校、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开办“冠名班”“定制班”,联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双师”教学,培养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昭通小肉串”“昭通建工”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技能培训的开展,深受群众欢迎。

“感谢巧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挖掘机、装载机操作技术培训,使我有幸掌握一门技术。现在,我在昆明务工,月收入可达7000元,比培训之前差不多增加了3000元。”谈及现在的工作,巧家县小河镇竹山村23岁的苗族青年王义鹏感激地说。

据悉,今年以来,昭通市共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51万人次,培育技术工人0.92万人,群众务工人均月收入增加338元。

结合地域经济特点,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牵头拟定并实施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八条措施,建立“政策扶持、联盟搭台、竞赛引领、平台孵化”的创业帮扶体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利多赢”的区域化创业共同体。积极“搭平台、办比赛、组联盟、设站点、发贷款”,引回优秀人才、带回优质项目、召回技术资金,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

截至目前,昭通市已成功举办4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优质创业项目落地39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今年已发放创业贷款8.27亿元,扶持创业0.51万户,带动就业1.13万人。

“没有比群众满意更高的赞赏,我们将继续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篇章。”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

昭通日报记者:谭光吉 通讯员 龙 泉  图片来源于昭通日报社图视库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