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里看唐诗

 2022-09-01 10: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唐诗美,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诵读和欣赏唐诗,可以和潜伏在唐诗里的灵魂剪烛西窗、把酒夜谈;也可以和流淌在各个情景中的文字相互交融、倾诉平生,在静美的夜色中盛开一树芳华。这种心灵的愉悦主要是从音韵的和谐、语句的流畅自然、诗境的优美上感受到的。

研究唐诗,就要缩短欣赏和创作的距离。可以先把一首好诗“解剖”,即进行一次创作过程的反向演变,通过分析思考,以期学到古代诗人高超的创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品味唐诗。

格律诗,音韵和谐和语句流畅是基本的要求,且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掌握,在此之上,最重要的是诗境的塑造。

我通过研读刘禹锡的《乌衣巷》,进行一次创作过程的逆推,通过分析思考,以期理解诗人高超的创作手法。《乌衣巷》全诗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诗都是写景。诗人眼前是一幅单纯、唯美、色彩鲜明的动感图画:在长满野草花的朱雀桥边,西下的斜阳映照着乌衣巷,几只紫色的燕子飞入低房陋巷的千家万户之中。这种图景除了唯美之外并没有什么深意,然而诗人心中却突然闪过一种联想:千百年前这里曾是富贵显赫的王谢家族,那时必然也是有燕子的,那时的燕子飞入的是华屋琼阁,而不是现在这些寻常人家的房舍。这是一种想象中的时空大转移,让人油然感慨世事的沉浮变迁。怎样才能表达出心底这种压抑不住的感慨呢?诗人找到了一种连接不同时空的诗象,那就是过去和现在在人们眼中极为相似的燕子。

紫燕每年都回到旧巢,在人们看来有故人重逢的感觉。很显然,旧时的燕子早已死去,现在人们眼中的燕子很可能是它们的子孙,但在人们的眼中,它们在形体和颜色上又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可以成为人世变幻的一种衬景。于是,诗人便在一种故意的错解中展开了诗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此,诗人的感触自然而然地充分抒发了。

从这首诗的创作过程来看,首先具备的便是诗人心中对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然后才是诗人自然而然的表现手法。

从诗中可探寻到蕴藏的一种寂寥的氛围,宛如在寂静的江南小城中走过斑驳的青石板,走过弯弯的小石桥,走过夕阳中的乌衣巷,昔日乌衣巷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唯一相似的只是在一抹斜晖下归巢的飞燕。诗中没有一句议论,字字未提沧桑,却字字均含沧桑。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读者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有深刻的寓意。那些人、那些事,燕子见证过;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波诡云谲,乌衣巷记录了一切。只是历尽岁月的洗礼,它们沉默不语。全诗语虽极浅,却韵味无限。作者似随手一写,实则写出了虚实相生,曲处能直,密处却疏,全篇行云流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读,我清晰地了解到,一首成功的诗,首先要有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感受,这种感受既是独特的又是能引人共鸣的,然后才是寻找能表现这种感受的物象,再凭借诗人深厚的文学修为和高超的创作手法,把饱含感受的物象巧妙地呈献给读者。

要产生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感受,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修为和观察思考能力,这样才有助于灵感火花的闪耀。能表现这种深刻感受的物象并不是空穴来风,能让人真实地产生深刻感受必然有真实存在的实际物象,而诗人高超的文学修为通过阅读思考和创作实践是能够达到的。

作者:石艳萍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