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幸福的绿

 2022-09-01 10: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远望春日的昭通城,就像乌蒙大地长出的一个城市绿肺。我在宽阔的大地漫步,大地在春花里闻香,花朵在枝条上跳舞,叶片在花海中发光。

在利济河畔的绿道漫步,迎面而来的春风是甜的。那是只有在山间雨后,在森林中才能享受到的清新空气。这是初遇“高原春城”昭通,它递给我的生态“名片”。

五月的阳光下,触目皆是“滇东北绿”,绿得鲜活豪气,绿得心生敬畏。这绿,首先源自河湖,是用来膜拜的绿。水,是昭通的灵魂,民众傍水而栖,水润城市生灵。

在爽朗的西南方言中,在无边的春色里,那生态昭通的灵秀就被和盘托出了。血管般穿流的河道,错落有致地“绣”在了大地上,缠绕并滋养着城市。顺着一缕暖风,我聆听着河湖的呓语。一溜水汽随风飘过来,拂在头上、身上,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叫“朝雾空濛晴亦雨”。

昭通的绿,绿得大气,绿得生香。其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从云南山水史卷中长出的青翠诗篇。远望乌蒙大地,谁能怀疑它没有沐浴过两宋的日光,吮吸过元代的清风?凝视大地,谁能保证脚下步子没有踏访过明清的记忆,叩问过民国的传奇?

这源自绿色的生命力,穿透历史、感天动地,激活了而今的昭通。城市绿化覆盖率逾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一个被绿色大面积点染的城,“抬头见绿,走在景中,游在画里,四季繁花”,形成了昭通的绿色格局。大到一座城市公园,小至一片树叶,都有着自己精确的内存记录。从水影黯淡的高原小城,蜕变为新绿明亮的国家最佳绿色生态城市,昭通的绿化历程充盈着长度和温度。置身于利济河滨的10里杉树林中,聆听耕耘者多年造林护绿故事,我的眼里怎不会盈满感恩的泪水?

这充满传奇的绿,很伟岸。置身这片浓绿中,我显得卑微。

绿风吹拂昭通大地,涌动一片清亮水声。

沿着利济河岸行走,俯瞰河里的一泓碧水,映出一道楚楚动人的宝石绿,一如环保志愿者透亮而坦诚的心。在与朋友邱君的交谈中,得知,这条清流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初期,利济河沿岸生活区滥排污水造成水质污染,导致了“十里河中缺鱼虾,水畔芦荡少鹭鸦”的生态破坏。试想一条污秽不堪的河流,怎好供养一方百姓?深爱家园的秋城人,不忍发展给环境造成生态的“硬伤”,决心以绿色深情回馈河流的恩泽。自2014年,昭通启动岸线护绿、生态复绿行动,奏响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城市乐章。从“十三五”的“河流绿化工程”,再到新时期的“河滨景观建设”,昭通人抒写的是治水护绿的人间奇迹。

自古至今,利济河流过市区,赐予了昭通源源不竭的财富。而昭通的今天更是了不得,她依托近25公里的河段商贸经济活动频繁,成为滇东北的新兴活力区,这也是当地市民为之自豪的资本。“河鱼翔浅底,沙鱼逐白鹭”,在这被昭通人保护下来的“净土”,我看到了生态栖居被传承的希望。

想来,河流与人,本身并无共生共长的约定。这是河流给了人类机会,使得昭通有了独特的城市气息和品格。河流护佑着大地,也护佑着百姓。在清亮河水相伴的城市,良知和真诚永驻人心。

在昭阳区融媒体中心,我观看了航拍片中的昭通新貌,镜头中的城市宛若一颗镶嵌在乌蒙大地的生态明珠。我的视野中,展开了一幅“生态昭通,幸福家园”的水生态画卷:桥在水上,河贯市区,水畔楼盘如琴键。通过高空视角俯瞰,利济河沿岸生态图景浮现眼前。80年前,著名人文学者林徽因曾形容城市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谦卑情怀与浪漫诗意组合的有机图案”,而我眼中的利济河无疑是这一图案的唯美底纹。

绿水青山,低碳环保,是百姓最大的收益。昭通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破”与“立”中蝶变,把好了“取”与“赠”的辩证法则,在生态建设“应考”中交出了优秀答卷。

漫步五月的昭通,这方受过文化哺育的土地,春天的阳光格外励志,格外地催人奋进。

阳光下的田园葱郁,鸟雀欢歌。从市区去往营盘山林场,我一路聆听从“大地植绿”到“心中播绿”的昭通生态故事。车子在宽敞油亮的道路上行进,两旁生机勃发的花田苗圃,风一吹掀起阵阵花浪,像是当年西南野战军在集结队伍。倚窗远望景区的花木,在呼吸,有灵魂。乡居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浓荫密布的树林屹立,仿佛绿旗猎猎,迎风翻飞,将敬畏自然的仁厚之心昭告天下。

感恩大自然的种子,播进更多市民的心田。

春日清晨,我看到一群身着白色校服的昭通学院学生来到凤凰山森林公园。他们在生态林里围成一圈,双手互相搂着腰部,有节拍地踏地齐喊口号:“守护绿色,美化昭通。”这喊声越来越响,最后的结语几近高亢。本地朋友说,他们是在送别即将毕业的同学,这是一种传统的迎春仪式。我想这青春动感的呐喊声,表达了对城市生态的无限虔敬。他们与同学分手后留给自己记忆的,一定是仰头欢呼时,看到森林公园里的浓绿叶子。想来,大楼不是大学的象征,学子对自然的虔诚之态,却表达了大学的品格。

树木护佑城市,也护佑着生灵。在绿树相伴的生态城市,良知和真诚永驻人心。在造绿护绿的城市实践中,昭通有更多人自觉参与其中。城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群人共同参与,单靠个体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对于个人来说,护绿只有力尽所能,才是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重。

而今,在充盈绿意的昭通,实在没有可言的卑微。市民像疼爱婴孩般深深地爱着一草一木,铭记着大自然的点滴之恩。从村庄走出的城市人心底的那份宁静,在城市狂野的压力之下隐隐作痛,他们需要自然之绿来抚平他们的焦躁。

一代代昭通人秉承着绿色信念,其中有个故事感动人心。

市生态环境局一位朋友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早在2012年3月,有一位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渴望得到母鹿村利济河南岸的百亩水保地来开发高档别墅区,竟开出了一棵树2800元的收购价。但当地所有村民不为一时的利益所动,“宁守一寸绿,不贪万两金”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0年来,昭通用科技赋能生态建设,在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的同时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这座城有诸多绿色情结,绿得用心且细腻,一一点缀在“+生态”和“生态+”的城市版图中。

其中,有个绿色创意值得点赞。

是什么绿色创意?市规划展览馆,其建筑做工并不奢侈,用材很环保、很别致。馆里的指示牌是用废弃的稻秸制作,前院花坛是用一堆木屑砌成,屋顶有太阳能光源,房屋上下四周通过窗户透进自然光。这种“变废为宝”的生态设计,让人身临时光隧道,在光影中体验了昭通人的绿色智慧。

昭通还有一种绿,它能瞬间感知,却难以一一抒写。

比如阳光。我认定昭通的阳光应充满着“绿”。它柔薄、轻盈,铺洒得明丽而细腻,不掺和一点杂质。这阳光强烈但不焦灼,穿射力很强却温柔。这样的一片暖阳,足以抚慰心灵。

为何产生上述判断?我的信心源自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在昭通,市民把环保理念变为了实践,为城市公园营造碧水蓝天。当地党政干部的担当表率,呈现出一片“绿”。在市区,限制燃放鞭炮焰火、篝火烧烤等行为;鼓励游客坐新能源公交车出行……这些举措都潜移默化地保护着城市生态,将原先的高碳生活方式引向低碳方式。在凤凰山森林公园里,我看见不少快乐的一家人,通过绿色骑行来锻炼身体,到生态林里自由呼吸,享受大自然的恩泽。我想,通过系列绿色出行方式的引领,会降低大气中的碳排放。雾霾少了,城市空气定然会提高能见度。在李荣贵、许思鼎、李洪会等环保先锋的示范带动下,全城老少妇孺积极参与低碳减排行动,纷纷争当“护绿使者”“环保志愿者”“夕阳红环保宣传员”。

我认为,城市公益设施的配置数量,是否让老人游得惬意、儿童玩得是否快乐,行人是否自觉捡拾垃圾,都应是衡量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在这方面,昭通政府部门实施的有效作为,是足以打高分的。

有一种遇见,彰显了绿色初心。

在农耕文博园行走,我偶遇了“90后”张小冬。这位来自大山包的女生,当年在市自然资源局扶贫队干部资助下,已从昭通学院顺利完成学业,她毕业后毅然入职农耕文博园当讲解员。她自小在爱心文化熏陶下成长,一心向往着生态文旅业。“我们年轻人要学习李荣贵等环保先锋的奉献精神,为家乡生态建设凝心聚力,传播好昭通的生态好声音和文化好故事。”面对笔者,她轻声述说自己的追梦理想。而这理想,恰是昭通最本质的绿,是生态活水的源头。

“春风化作雨/春花映笑脸/从春天走来的昭通/处处是生机盎然/在春天开始的耕耘/已改变我们的家园……”在歌谣飘飞的乌蒙大地,花木常生长,四季情意浓。此时,我深知昭通之“绿”,已融入了高原、丝路、民族、非遗等文化要素,不再是单一色调的大自然之绿。这满眼洋溢的“绿”,已成为城市的文化自信和生态品牌,更是市民根深蒂固的信仰。

感谢美丽昭通,感谢辛勤的园丁。这一幕幕的花香绿韵,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幸福内涵,抒写了我心底的诗和远方。

作者:林文钦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生态 环保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