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逶迤连绵 霞岚满纸生辉

 2022-08-04 15: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南齐时代的谢赫在中国画的历史上,可谓是声名显赫。他的专著《画品》被后世广为流传,其中提出的中国画之“六法”更是成为鉴赏一幅画好坏的标尺。

在谢赫所在的年代,盛行的是人物画,他的“六法”多是针对人物画而言的,但也适用于山水画。欣赏昭通画家夏文成的山水画作品,如果拿这“六法”“量一量”,最突出的就是他作品中体现出的“气韵生动”。

夏文成因诗文成名,因画作闻名。“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云南昭通,是云南通向四川和贵州的咽喉,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昭通大地上,夏文成在诗文创作方面屡出佳作,是当地有名的诗人。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风景秀丽、山水相依。早些年,夏文成就已不满足于用诗句和文章来描绘家乡。他将诗中有画的故乡,变成画中有诗的故土,在文学创作与绘画创作两个领域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人不同的眼界,不同的风景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不同的画家创作出的山水画就会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或恬淡、或雄奇、或清雅、或蜿蜒、或曲径通幽、或亦真亦幻。夏文成笔下多表现的是雄伟与清雅,在寂寞幽静与雄伟刚劲之间表现出了超脱世俗的空灵之美。

夏文成画笔下的山山水水,在似与不似之间,充满生机活力和繁茂苍郁。这样的雄浑笔墨技艺与画家本人的品格修养不无关系。

而一幅画中,要有气韵之美,必然要去掉俗气和火气。学问就是良药,夏文成的学问,一方面来自于书本的浸染,另一方面来自于深入生活,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在手。”潜移默化间,从自然山水中汲取了自己的“风度气韵”,进而铺陈于笔端纸间。

夏文成山水画的“风度气韵”,还源于他既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又有着现代山水画的创新突破。他笔下的山水,重在营造一种意境之美,凸显写意精神。

他的笔墨不追求唯美,而是大气和率真,不加藻饰、不求浮华,在浓淡干湿焦的墨色变化间,有一种从容的本色流露,墨气厚重、笔法苍茫、点线刚劲。起笔、运笔、收笔,起承转合间,充满节奏感、韵律美。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意境,画得再好也只是技法的呈现。夏文成认为要让画面有意境,这需要画家本人深入自然写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后,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进行艺术的提炼和表达。

这种表达必须具备真挚的热爱,才能使主客观的物象达到统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紧密相连,就能够构成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反而达到自然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三美”合一。

夏文成对于眼中山水的物象,能够将原生态的“形”与意象的“神”相结合,将书画文化的视觉美与内在美有机统一,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在造化中终得心源,构建了自己宏大的艺术空间,让人们驻足欣赏,生出无穷的想象,带来充沛的审美愉悦感。

夏文成的山水画对树木和山石的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无穷变化组合,是充满着趣味和技巧的。他笔下的树木形态各异,或仰或俯、或争或让、或高或低、或单或丛,如同一部舞剧中姿态婀娜的舞者,用变化的形体表达意境。他笔下的山石,或嶙峋、或平缓、或紧密、或松弛,全然在他的点染中,把点线面运用得恰到好处,有质有型、耐看耐品。

在山水画形成的初期,其实是以青绿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这种表现形式更具装饰性,丰富的色彩更能表达画家的情感。后来随着水墨画和人文画的兴起,人们对于色彩的审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绘青山逶迤连绵,霞岚满纸生辉。在夏文成的山水画中,直接夺人眼球的,还有他的用色。他用色大胆,蕴含“哲思”与“画道”,色墨交融、艳而不俗,媚而不娇,融汇“古意”与“文气”,热烈而不失肃穆,雄浑而不失高雅。

他用笔沉稳有力,着色强烈明快,这种用色可以理解为他摆脱了纯水墨画的禁锢,取水墨之笔墨技法,营造意境清幽高远、色彩苍翠如滴的生机。通过多彩的描绘,尽显满山的生机勃勃。表现出清新气息和原生态美感,具有独到的文化意蕴和艺术创造性。

夏文成的画作注重留白,这种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的手法,从而达到了意到笔不到的境界。他的留白,恰到好处,有时可以理解为云,有时可以理解为水,有时也可以理解为光照的山石等,给人无尽的想象。表现了一种意外之象,味外之旨,使画面更具空间感,体现了画面的意境美。

现代都市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由此,人们生出许多对于田园山野、自然农家的向往与渴望。夏文成用诗一般的笔墨,为人们营造了一幅幅心灵休憩的画面,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让人在赏画的同时,找到心中的诗和远方。

作者:杨 林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