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坛村“变身记”

 2022-07-25 14: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地处关河沿岸的水富市两碗镇花坛村背山面水,高温潮湿,土壤贫瘠。曾经,粮食种满山也填不饱群众的肚子,村民昼夜劳作仍然鼓不起腰包。近年来,花坛村坚持党建引领,树示范标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打造赏花休闲旅居地,建设田园体验综合体,推进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从G85银昆高速公路庙口收费站下高速,驶进花坛村,“丁”字形的村“两委”办公区干净敞亮。近年来,花坛村借助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采取“党支部+”方式,引进四川鼎盛鸿运有限公司,以花为“媒”建起大美花园,以谷为食培育有机水稻。

走进稻作区田间地坎,一位正在除杂草的村民满脸笑容,他说:“我家除了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有一天的收入外,单单3亩稻田,今年养的鲫鱼就卖了1000多元。”村上分管集体经济的村主任李华富接过话茬,从前花坛村产业结构单一,只种稻不养鱼,现在采取生物措施防虫治病,1000亩水稻示范区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村民既填饱了肚子,又赚足了票子。

在水产养殖核心区,标准化的鱼塘边,三三两两的钓鱼爱好者手持钓竿,凝神静气地等待鱼儿上钩。在附近开餐馆的李华强信心满满地说:“今天钓的鱼还不算多,有一天我一上午就钓了40多斤。这里的鱼不但容易上钩,而且肉质相当好,顾客都喜欢吃。”

近年来,花坛村引进水产养殖专家手把手地教技术、脚跟脚地做示范,通过流转土地,利用溪沟水建设绿色有机生态鱼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开展稻田养鱼,村民一年每亩稻田就可增收500多元,村集体公司也增加了5万多元的收入。

花坛村因地形地貌而得名,千百年来,村民就有栽花、养花、赏花的好习惯。近年来,花坛村在做美多彩公路的同时,采取党支部发动、干部行动、党员带动、群众互动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村庄美洁行动,“五净三无两规范”效果明显,庭院美化有特色、有亮点。

春夏时节,沿盘山公路而上,可以看到花坛村的公路旁、溪沟边、农舍旁,红叶石楠、蓝花楹、樱花、紫薇等鲜花竞相绽放。信步花圃基地,三角梅、玫瑰、百合、郁金香、金银花、绣球花等花卉错落有致,花蕾含苞待放,辛勤的蜜蜂穿梭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

推开农家门扉,见老屋换新颜,院坝增色。农舍披绿挂彩,裸露的外墙经过“梳头、洗脸、化妆”打扮后,绿油油的植物或自下而上攀爬,或从上朝下倒挂,五颜六色的藤蔓花星罗棋布,点缀其间。走进农家堂屋,家具一应俱全,大人品茶聊天,拉家常、话发展;天真的儿童或躺或卧,与猫嬉戏,同狗做伴,好不惬意。

村党总支书记罗华介绍说,通过开展“钓鱼抓虾活动”开设专栏橱窗等举措推介,来两碗镇花坛村游玩、住宿的人多了,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参与农事体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同档次的旅馆、客栈应运而生,清坪集镇有大中型超市8个、餐馆7家、旅馆4家,快递公司也发展起来了。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个个有事干、人人有钱赚的农旅融合愿景已成雏形。

今年以来,两碗镇党委、政府铆足了干劲,以开展“双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用心用情建设绿色养殖示范基地。村民苦练“内功”,改变陈规陋习,树时代文明新风,绘乡村美好蓝图。随着花坛村(多彩长廊,花圃区、垂钓区、稻谷区)“一廊三区”的建成,特色农业的布局、居家风貌的打造、环境卫生的改善将助力乡村农业旅游成为花坛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通讯员:吉永鹏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水富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