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两件汉代青铜器 云南昭通市民上交派出所

 2022-07-22 09: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日,昭通两个村民捡到古董上交国家的消息在龙讯村被传为佳话。后经专家初步鉴定为汉代文物,更是受到当地村民纷纷点赞!

两件文物被初步鉴定为东汉文物

“造型美观,特别精致。”昭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黄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十余年,发现这次村民上交的文物具有重大价值。

7月19日,得知昭阳区小龙洞回族彝族乡有村民捡到文物的消息,昭阳区文旅局立即安排昭阳区博物馆组成5人工作组到该乡开展工作。

3名工作人员和2名长期文物保护和研究的专家,通过对两件青铜器仔细察看,并深入青铜器出土地小龙洞回族彝族乡龙汛村9组大狼堆实地察看,对铜釜底部铭文“大吉羊”三个字进行考证,初步鉴定:两件青铜器双耳铜釜为东汉文物。


具有3大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证明昭通从汉代就和中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艺术价值来说,两件文物造型美观,做工精美;从科学研究而言,可分析器物所含各种物质成分,如铜、铁、锡、铅等比重。其中,发现有一只器物有焊接痕迹,证明在汉代就有该项技艺……”黄智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申请省级专家组进行复检,对文物进行等级认定。”昭阳区博物馆馆长、从事文化保护工作32年的邹斌介绍,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中可认定为一等、二等、三等。两件文物由于上交及时,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两件青铜器移交至昭阳区博物馆收藏。

文物像吊锅一样,还有两只耳朵

“当时觉得像做饭的吊锅一样,有两只耳朵。”马德飞是小龙洞回族彝族乡龙汛村9组村民,7月16日晚上6点,他像往常一样和邻居王金去大狼堆给牛羊割草,发现有两个被挖机挖到一边的器物,感觉可以作为厨房用具,就随手捡了一件回家。

小学毕业的马德飞,今年30岁,平时在工地干活维持家里日常开支。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自己捡到的东西竟然是文物。

文物为修路偶然发现

“在家里放了2个晚上,还没想好用来装啥东西。”直到7月18日晚上,派出所来到家里,马德飞才发现捡到的竟是国家文物。

“告知他是文物,讲了法律规定,他很配合,当天就让我们拿回派出所。”小龙洞派出所指导员汪宗礼获悉有两件文物被村民捡走后,带着3名队员来到马德飞家。

汪宗礼介绍,前段时间,从昭阳工业园区到合盛硅业昭通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有一段7公里的公路在修,两件文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被出土。工程队后来发现类似文物的东西被当地两个村民捡走,小龙洞回族彝族乡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通知派出所到附近村民小组寻找,经过入户调查、讲解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马德飞还主动劝说邻居王金将捡到的另一件青铜器上交派出所。

昭通文物保护成新风尚

“通过征集、宣传,市民捐献的文物已得到了妥当馆藏。”邹斌介绍,昭通市始终加强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现在每逢周末,到昭通市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昭通发现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化石、发现60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发现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化石、发现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化石、发现600万年前条纹兔、发现600万年前熊猫“第六指”化石等,无论是重大考古还是出土文物的广泛宣传,客观上增强了市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昭通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文物保护更加有力,11573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114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有效保护。

昭通日报记者:张永刚

校对:胡远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要闻 昭通 文物 社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