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昭通乡村行⑭ | 昭阳杨家大石桥:一个有记忆的村庄

 2022-05-05 11:33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乡村是农业文化之根,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出发地、回归地,是天下粮仓的绿色生命地带,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2015年以前的昭通,在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1235个贫困乡,185.07万群众的眼里写满了清贫。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昭通儿女历经5年的砥砺奋进,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07万群众告别贫困。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干净整洁型村庄”13865个,323特色示范性村庄星罗棋布。

今年,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昭通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特策划《大美中国·昭通乡村行——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为读者讲述一个个变化的村庄、奋进的村庄、美丽的村庄!

晴空万里,春风轻拂,驱车行驶在通向昭阳区苏家院镇双河村的“网红”路上,道路两旁翠绿高大的杨柳树带着春的气息摇曳着,让经过这路上的人们心情愉悦。

2020年,双河村杨家大石桥自然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齐备,昭璞绿道穿境而过,成为户外骑行、徒步锻炼人群的“打卡地”。

走进杨家大石桥,村子边,有一块绿草茵茵的足球场,让人眼前一亮,一下子感受到青春的朝气,很想放飞自我,奔跑在球场上,找回年少飞扬的自己。这个足球场,是昭通市首个社会标准11人制足球场,实行对外免费开放。平时,城里和乡下的足球爱好者经常相约比赛,热闹的场景让村子一下就沸腾了。

杨家大石桥,是一个充满农耕印记,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进入村庄,不时会被一些小景观带来一些小惊喜,感受到一些小欢愉。绿树掩映包围着整个村庄,村里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房前屋后,村民们用修剪下来的苹果树桩围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花园,鲜艳的小花争相怒放;用竹篱笆圈起来的小菜园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等待着采摘;同样是竹篱笆围起的小园子里小狗小猫、鸡鸭鹅各自在觅食。

市文化和旅游局驻村第一书记陈再春介绍,这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的“三小园”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禽园,让村民在奔向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征程中,仍能带着田园气息,这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佐证,也是给生活带来“自给自足”的欢乐时光。

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是杨家大石桥美丽乡村建设中又一个亮点。沿着村庄的小路旁,一处处用竹篾编织的簸箕、鱼篓、漏斗以及犁铧等生活用具和农具展现眼前。89岁的杨昌荣说:“这里的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篾匠。”如今,不再用来“讨生活”的竹编手艺,而是村子里特有的展现眼前竹编景观,让城里来的游客争相拍照留念。村党委书记傅金彪说:“村里需要融入时代元素,将再次打造篾匠村,为打造乡村旅游工艺品打基础、做准备。”

曾经这些靠着手艺养家活口的技能,让人们依稀看到当年村民劳作的身影,如今这些作为景观的竹编用品,记载着杨家大石桥素有“篾匠村”之称的名衔。一个个竹编织品,传承着一个村庄的乡愁。

村子里,有两口流淌了200多年的“长寿井”,村民们习惯称为“龙潭水”,井水水质很好,周围几个村庄来取水回家的村民络绎不绝。“比城里卖的纯净水好喝多了,不信你来喝一口。”正在打水的杨大爷,热情地招呼着我去品尝,掬一捧井水喝下,果真清凉甘洌。

“长寿井”旁边,有几块条石,上面刻有一些花纹,还有两尊残缺的石狮。据说,这是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百岁牌坊”。留存下来的石雕,不难看出杨家大石桥代代相传邻里和顺的家风家教,只有家庭和睦、乡亲温厚才多有健康长寿之人。如今,村里多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仍能打理着自家的“三小园”。

村子的后山上,一路蜿蜒的小路上去,不远处静静地伫立着一间由一块块古老汉砖堆砌的房屋。这些是汉代时期的梁堆遗址中仅存的汉砖,砖块上菱形纹路清晰。历史的更迭,让这些汉砖见证着这个村庄经历过的千难万险与悲欢离合,也见证着这个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正红,叶正绿,阳光正暖。杨家大石桥是一个有记忆的村庄,所有的汉砖、古井、长寿牌坊记录着往日之历史,“网红路”、足球场、景观竹编、“三小园”畅想着今天文明乡村之兴盛。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 文/图

视频拍摄/剪辑:聂学虎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大美中国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