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永善高质量绿色发展集聚各类英才

 2022-01-13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开启永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人才支撑是关键。面对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总体不高、高精尖人才匮乏等现状,永善将坚持以用为本、以实为要,强化政策激励、制度创新、管理服务,做实“引、育、用、留”四篇文章,努力锻造一支能胜任永善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人才队伍。

坚持高位推动,聚焦发展引才聚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投入真金白银,建立完善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招才引智机制,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生态环保、能源保障、现代物流、数字信息、投资融资等领域紧缺人才的引进。依托马铃薯、花椒、竹子、特色水果、生猪、肉牛“六大特色产业”,采取“人才+项目”模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抓住省、市专家挂联服务和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机遇,依托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凤凰计划”等上级人才项目,采取聘用兼职、项目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县内各乡(镇)、各部门进行指导服务。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部署、同落实,促进招商引才、项目引才、产业引才、合作引才,探索“团队+项目+产业”的引智模式,在引进资金、项目、产业的同时,带动人才、技术、智力的输入,实现人才与项目良性互动和高效融合的目标。

突出点面结合,聚焦发展育才提智。建立“县校合作”机制,分期分批选派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到知名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专题培训。抓住东西部人才交流协作机遇,选派各类干部人才到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岗培训、考察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干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需要什么加强什么”原则,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作用,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党务干部、青年干部、妇女干部、民族干部、技术骨干、村(社区)干部等主体班次培训,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到县内为干部授课讲学,使干部人才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方面最新理论成果和前沿理念,启迪干部思想,提升综合能力。实施“百名人才助百村振兴”行动,根据乡村振兴人才技术需求,选派县委联系专家、“三名”人才、农林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等专家人才,结对帮扶行政村(社区),采取驻村蹲点、定期到村、远程指导等方式,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智力服务,淬炼品格,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做到人尽其能,聚焦发展用才展智。综合考虑每个人才的政治素质、年龄层次、性格特点、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发展潜力等因素,把握住火候、选择好时机,把人才使用在干事旺盛期、实绩彰显期、潜力迸发期、条件成熟期,保证各类优秀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及人才个体的工作经历、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明显不足等情况,根据人才特点专长给岗位、交任务、压担子,把人才放到实践中、置身岗位上施展才干,真正做到“人岗相适”。健全完善能上能下、能出能进机制,及时调整不适宜岗位要求的人才,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调平庸,使全县人才队伍奋发进取、务实创新,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坚持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坚决破除求全责备思想,因其才而取、审其长而用,敢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善用人才的长处,放大人才的优点,避免人才的短处,在用才所长中避其所短、以长克短,让每个人才在其最熟悉、最擅长、最能发挥专长的地方和岗位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强化激励保障,聚焦发展留才献智。注重选用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和敢于担当、干事成事、口碑良好的优秀人才。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工作中,敢于打破壁垒,坚决摒弃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取人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工作实绩,切实把德才兼备、成绩突出,心怀“国之大者”、心中装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出来、树起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人才项目监督保障机制,支持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建工作室、工作站、服务基地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在推进永善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发挥优势、贡献智慧、实现价值。认真落实容错纠错相关规定,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正确对待工作中有失误的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建立高层次人才优先服务制度,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挂牌一批“人才公寓”,着力打造政策咨询、待遇落实、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统筹开展好专家疗养、休假、体检、慰问等活动,悉心服务好各类优秀人才,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到永善工作的一切后顾之忧,让他们留得下、待得住、干得好。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推动全县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永善大地上来。

中共永善县委书记 陈 杰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