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人民的小康生活——新工作和新使命

 2021-08-03 10: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2014年8月3日,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县龙头山镇看望慰问灾区群众,要求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日前,昭通日报派出记者,深入龙头山镇采写了一组反映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稿件,以此纪念鲁甸6.5级地震七周年,以点代面反映龙头山人民的小康生活。

 “这是张元山家,昨天刚刚娶了儿媳妇。”在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安置区内,53岁的邹家荣指着一扇大门对记者说道。

大门上,红彤彤的喜字特别引人注目,蓝色、粉色、白色的气球映衬着喜字,一派喜庆。

走进院坝,张元山的爱人毛天美正蹲在院坝里给盆栽换土,墙角下摆了10多盆葱葱郁郁的盆栽,都是她种的。在安置区内,家家户户院坝里都摆放着盆栽。

客厅的茶几上还摆放着香烟和糖果,屋内干净、整洁。

“新郎、新娘都没在家吗?”邹家荣问道。

“小两口出去了。”毛天美笑着回答道。

“现在结婚的礼节简洁多了,以前在寨子里,还要请媒婆说媒、点香、开庚、送日子,一场婚礼办下来要两三天。”邹家荣说道。

“是啊,那些礼节我们都省了,昨天早上接亲,下午把亲戚朋友请到馆子里吃了一顿,太方便了,也轻松。”张元山回复道。

“你家的‘寨子小吃’生意还好吧?”邹家荣继续问道。

“这几天关门休息一下,平时生意还可以,找点房租和零用,不成问题。”毛天美笑着回答道。

离开张元山家,邹家荣带着记者来到甘正海家。

甘正海家来了客人,是甘正海的小学老师——78岁的钟廷文。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在观音寺教书、读书的一幕幕,师生二人由衷地感慨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社区里有一个孤寡老人王立文,他一直不愿意去养老院,我经常去他家,帮忙打扫卫生或是换个电灯泡……”邹家荣熟悉这里的每一户,他和他们是老乡,全是2014年地震后从甘家寨搬来的。他不是单纯来串门摆龙门阵的,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新工作。

今年初,龙头山镇工作人员找到邹家荣,希望他能去骡马口社区参选党总支委员,在社区负责一些党的建设方面的工作。他想着要带孙子,担心工作和家庭都照顾不好,他当时就拒绝了。

没过多久,镇工作人员再次找到邹家荣做工作,这一次他点头答应了。后来,他当选为村党总支组织委员。

53岁的邹家荣,是个特别温和的人。

他跟大山里的男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外出务工经历,跑过河北、重庆、昆明等地。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当过10年的代课老师;1991年10月15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地震时他正好在离家几公里外的地方,及时组织和参与抢险、自救,第二天才回到自己的家中……这些经历,为他的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我家。”邹家荣对记者说道。只见大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大难逢生不忘共产党,幸福生活感谢党中央”,对联旁边,“云南建沣运输有限公司”的金色牌匾格外醒目,这是儿子邹建国去年成立的公司,目前经营得不错。

对于新工作,他曾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后来他真正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他的工作很具体,也很烦琐,每天走家串户,比如:与村民们交心谈心了解家庭近况,化解村民家庭或邻里矛盾,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教村民叠被子等。

“能为群众办点实事,我就有价值。”邹家荣平淡地说道。

按照社区上班时间的规定,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对于上班,邹家荣从不迟到;对于下班,邹家荣从不早退。但他经常加班,只要村民们有事,他随叫随到,哪怕是深更半夜。

使命在肩、催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面对新的百年奋斗目标,邹家荣等乡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又有了新使命。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 燕 聂学虎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