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脱贫攻坚有你有我

 2021-01-30 14:14  来源:昭通新闻网

熊慧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作为苗族干部,2011年被组织调任彝良县洛旺苗族乡乡长,2021年1月调任彝良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十多年处在脱贫攻坚一线,目睹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勇于担当和为民情怀,也感受到了贫困群众不等不靠、奋勇前进的精气神。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熊慧代表,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记者:熊代表,您好!作为一名基层的少数民族女干部,您参与了整个脱贫攻坚工作,能为我们讲讲这个过程吗?

熊慧:这5年来,我和许许多多的扶贫干部一样,从接到任务初期的茫然无措,再到建设过程的艰辛、劳累,各种“白+黑”“5+2”,现在,我们见证了一条条水泥路通向村村寨寨,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功能齐备的学校矗立乡村,看见了困难家庭主人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我们不仅顺利通过了各种考核评估,更重要的是我们促成了农村的变迁,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自身的锻炼。

记者:脱贫攻坚经历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吧?

熊慧:回望过去,脱贫攻坚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曲“壮歌”,干部群众共同把感人至深的情节写在了昭通大地上,把激昂向上的旋律在乌蒙山水间奏响。有一个叫“木坪”的苗族寨子,受地理条件限制和投资影响,要修公路上去基本不可能,而从寨子到村里要经过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加之那里的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成本极高,寨子里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甚至还有茅草房。但是,群众觉得“住惯的山坡不嫌陡”,要动员他们从祖祖辈辈居住的高山上搬下来,曾是摆在干部面前的大难题。一开始,群众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后来,我自己也去了一趟,印象最深的是贫困户王中铺家。由于入户时间晚了,我就地住在他家,因为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儿子外出打工了,他就招待我住他儿子的房间,这也是家里仅有的两间房间之一。住下后我才发现墙上贴有喜字,第二天他才告诉我,前两年他儿子就结婚了,但新媳妇过门后嫌他们家穷,居住地又偏远,就悄悄跑了,眼看儿子已经30出头,两个老人很是焦虑。我在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暗自庆幸终于找到了做思想工作的突破口。我与两位老人认真分析了搬迁与不搬迁的利弊,向他们讲解了国家的搬迁政策,他们终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承下来。

后来他们家不仅顺利地搬下山来,他儿子也如愿成婚生子,现在两个老人在家带孙子,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两位老人只要看到我们,总是乐呵呵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喝茶。看到许许多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搬进新家,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洛旺乡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14户4152人,在昭通以及全省、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中,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记者:您所了解的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熊慧:“五级书记抓脱贫”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道攻坚命令。2015年底,中央全面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也就是这时,洛旺乡的党委书记裴先忠同志走马上任。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了近30年的老同志,他说,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5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全乡197个村民小组,访遍了所有偏远村寨、所有特殊困难家庭,工作日志记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通过调研,裴先忠对全乡的贫困户状况、经济发展现状、致贫原因、群众脱贫愿望及贫困户需求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清晰的认识,也为制定全乡脱贫攻坚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脱贫工作、逐一细化帮扶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裴先忠同志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干部群众上下一心,5年时间,全乡完成了近200公里的公路硬化,建成了9所标准化卫生室和7所规范化学校,完成了2804户危房改造和814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成了大竹、桔柑等产业基地。现如今,全乡2864户贫困户全部达标脱贫,特色产业发展逐渐成形,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

有一次,我走进裴先忠同志的办公室,看见办公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笔记本,我数了一下,足足81本工作笔记。在我看来,这81个本子记下的不仅是上级的殷殷嘱托和群众的点点滴滴,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为民服务的认真答卷。

脱贫攻坚路上,还有许许多多扶贫干部任劳任怨、没日没夜地奋战着,顾不上家里高龄的老人、年幼的孩子,有的废寝忘食、通宵加班,严重拖垮了身体,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把脱贫重担扛在肩上,充分发挥了基层干部关键时刻靠得住、冲得出、顶得上的模范作用,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家都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的无名英雄。

记者: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除了当地的扶贫干部,驻村队员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聊聊他们吗?

熊慧:当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驻村队员功不可没。刚开始时,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驻村队员犯嘀咕:这样一支不懂农村工作,语言沟通都有障碍的“山外来客”真能念好“致富经”?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真行!

比如,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派出的队员向如荣等同志进驻洛旺乡怀来村就是一个例证。当时,怀来村4600多名群众散居在26个村民小组,还有6个小组未通公路,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山路弯弯、崎岖难走,走上一天可能还访不完一个小组,勉强可以骑车的地方,也是跌跌撞撞地跑,他从一个不会骑摩托车的“城里人”变成了一名满山跑的“村干部”,满口的普通话也不知不觉地转换成了别具特色的方言。他们把体育竞技的不屈精神运用到了脱贫攻坚战役,一户一户地走、一遍一遍地访,把每户的情况研判清楚、把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大到21公里的村组公路建设、350户民居建设,小到“五保户”老人的吃穿、特困户孩子的救治,他们都用心想办法,用情搞帮扶。

就这样,他们不仅驻扎下来了,还驻进了群众的心里。3年的驻村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得到了群众的尊重,他们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戴。当他们到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进行工作交接,准备离开的时候,当地干部群众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愿松开。群众饱含热泪与他们依依惜别时,我真切体会到一种温暖,那是因为他们把党的温暖和自己的情怀及时有效地传送给了广大群众。

记者:在一线参加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您自己有些什么感悟呢?

熊慧:一路走来,有过太多让人肃然起敬的画面,也有很多让人泪目的瞬间,还有很多温暖的场面。我很庆幸自己亲身参与了这场“战役”,这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每每回想起那些过往,总是令我充满成就感、充满感恩之情,也充满了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正如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在昭通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是昭通各级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对我们基层干部而言,这又将是一份新“试卷”,其中还会有不少“加试题”。但我们相信,有脱贫攻坚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我们对此充满期待,也满怀信心,定能按时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正勇 )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