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璞:“两匠一心”铸情怀

 2020-11-28 13:3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走上讲台是教书匠,下了讲台是工匠。从小就迷恋发明创造爱“瞎捣鼓”的他,多年来,一直以一颗赤子之心,做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做着自己理想的铸就者,他就是万璞。

作为一名“教书匠”,万璞说,他想把工匠的创新思想和精神传递给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创新就是行业里曾经没有的,或者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有我不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解决行业痛点。”万璞如是说。

2001年,大学毕业后万璞回到家乡昭阳区,进入昭通学院(原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担任广播电视技术课程教师。影像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由于地处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当时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走入社会后能适应工作岗位,就成万璞经常琢磨的问题。2003年,万璞带领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的学生用竹子制作出了用于拍摄的摇臂。竹子取材方便、使用轻便、韧性好、相较于昂贵的碳纤来说,是特别适合做摇臂的材料。但是,由于当时工艺不成熟,万璞团队制作出来的竹摇臂不仅样子丑,用起来稳定性等方面都不足。身边好多人都觉得竹摇臂滑稽,甚至没什么价值。而那时年轻的万璞对自己的这项发明创造也没有信心。摇臂的研制也就此搁浅。

2010年,英国宝力劲公司推出了碳纤摇臂,这给万璞带来了很大的“刺激”。那时,昭通学院“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引发了他的深思,“如果你是一个有宽阔胸怀的人,就该经得起别人的质疑与笑话。”万璞如是说。因此,2013年,万璞和他的团队重启摇臂研制工作,制作出了蜻蜓摇臂。更新换代后的摇臂,性能几乎可以媲美宝力劲的碳纤摇臂,但成本却大大降低了,若投入市场使用,整套设备成本可控制在4000元左右。

万璞说,无论是搞技术创新还是其他工作,要敢想、敢做、敢于承担,敢于做“在猫脖子上系铃铛”这样看似不可能的事。

2015年1月,万璞和他的团队去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摄制电影短片《编织彩虹的人》。为了真实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独龙族群众带来的巨大困难,导演组决定摄制团队驻扎在雪山上,并登到山顶去摄制。花了24天做足准备后摄制组向山顶出发。可天下着大雪,积雪有1米多深的雪山,哪有那么容易征服。出发——失败——出发,来来回回在雪地里徒步150多公里,每天在全程50多公里却有1240多个弯道的冰雪道路上驱车往返于驻地和营房之间,终于在第10天后摄制团队登上了山顶。

万璞搞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因为热爱。万璞说:“因为热爱,所以就没有坚持一说,而是享受。”因为热爱,所以能心无旁骛地沉醉在技术钻研上;因为热爱,所以能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在纷繁的世界里安然自若。有时候,做一个小灯具的微缩,要花上3个月的时间,,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实验室的工作既枯燥又乏味。而搞技术创新恰恰需要足够的意志力,要经得起磨炼,耐得住寂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万璞鼓励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跳出课堂,多动手多实践。万璞语重心长地说道:“一次又一次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的堆叠,就是你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最好证明。”物理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李关先,是万璞工作室的一名小学员。他说:“以前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老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让他告诉我们方法。现在遇到问题,自己先探索一遍,寻找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下一步自己查资料来慢慢解决。”

在李关先心里,万璞亦师亦友亦父,是他们生活中的玩伴,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中的指导者。万璞做研究时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李关先影响深远。“万老师做事毫不含糊,不做就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有时候专注于工作,经常会忘记吃饭,经常会问我们他吃饭了没有。”谈起万老师,李关先的赞扬与崇拜,溢于言表。

2017年,万璞获首届“乌蒙工匠”称号。万璞和他的团队在昭通学院建立以万璞为负责人的乌蒙工匠工作室。目前,万璞乌蒙工匠工作室正在研发用于影片摄制的灯光控制系统。

万璞说,穷尽一生,这个世界上只有几个伟大的人能让他的发明创造撼动、影响世界,而生活中大部分的创新工作者只能在一个设备、一个零件上默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万璞坚信,群山环绕的乌蒙大地,能哺育众生,也能孕育科技与创新。

(记者 莫 娟 实习生 赵万珍 李 娜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昭通学院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