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感恩·教师节丨范华:悠悠长情育人路

 2020-09-10 12: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西风又起,一年又尽。一年的最后一天,隆冬季节的清晨,天还未亮,朦胧中,一个模糊的背影来到了昭阳区二中的校门处,门卫人员帮她拍了背影照——每年的最后一天清晨,门卫人员总要帮她拍这样一张照,照片标注为:背影,7:00。她说她用来勉励过去的一年,激励新的一年。这背影的本人是昭阳区二中的范华老师,这个背影包含着无数说不清的教育故事,这个背影包含着对教育的挚爱之情。这个背影啊!一定格,就定格整整30年。

范华出生于1964年,1982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年仅18岁的她,怀揣青春梦想,分配到了靖安中学任教。因教学成绩显著,1984年,范华调到了沙坝中学任教,于那时起,范华开始了她长达35年的班主任工作。

刚开始,范华对班主任这份工作一无所知,她仅比班上的学生大三四岁。当时的她,觉得班主任应该就是带头的人,所谓带头的人应该就是做好榜样,当好示范的人。于是,她与班上的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用来供大家共同遵守。每天清晨,她第一个到教室,上完晚自习,她最后一个离开。修理课桌,安装窗户,都有她的身影。课堂上的她,显得更加有活力,授课的方式也是那么的生动多彩。渐渐地,班上的学生喜欢上她的课,亲近她,感觉她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他们的班主任,更像是他们的班主任姐姐。

每个周末返校上晚自习时,学生们总会从家里带来几个青苹果、酸梨子、烧包谷、煮洋芋……凡是学生们认为能带到学校的好东西,都会偷偷塞到范华的手里。当范华看到学生们将东西递到她手中时的真挚眼神,心里就暖暖的,她觉得青春的梦想在飞啊,飞!

课后,范华会领着这群大孩子来到校外,与他们一起奔跑于田野、嬉戏于坡头。她的梦想就是学生的梦想,学生的梦想也是她的梦想,他们的梦想越过坡头,飘过田野,伸向远方。

4年的时光在追寻和努力中转瞬即逝,1990年,范华调到昭阳区二中任教。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整整30年,范华的青春岁月在昭阳区二中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出一批又一批丰硕之果。

30年如一日,范华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神圣职责。每天清晨借着路灯,她6点就从家出发,步行到学校。路灯或明或暗,她的影子被拉得时长时短。她的脚步在无人的街巷里响出一串串动人的声音,这声音,敲响着她睡梦中的学生!起床,新的一天开始了!

范华总是在7点准时到校,30年来,每天清晨7:10前到达教室的她重复着4件事:清点学生到位情况、清查学生作业上交情况、检查班级卫生情况、与学生进行个人交流。针对头天不遵守学校管理规定,犯错的学生,她就会利用清晨的时间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保每个学生知错就改,同样的问题不再重复。如此日日反复,月月跟踪,范华的学生们文明守纪、学习积极主动、时常互帮互助,流动红旗在班级飘扬。

范华,一个心中装着爱的班主任,她在教育生涯的路上,书写着一个个她与学生间感人的故事。


让我叫您一声“妈妈”

那年,一位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眼神迷茫暗淡,空洞地瞪着黑板发呆,范华发现后,立即将那名学生带到办公室谈心。原来学生的爸爸妈妈正在闹离婚,无助的孩子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范华了解到情况后,赶到学生家劝说,她从家庭谈到孩子,从孩子谈到未来,遗憾的是,两个人的世界,总有许多别人无能为力的事。那学生的爸爸妈妈不顾劝说,最终还是离婚了。

此后,那位学生的情绪极其低落,成绩一落千丈。范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心疼地抚摸着学生的头,意味深长地告诉他:“孩子,这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无力挽回。如果你再这样消沉下去,你的人生谁来负责?赶紧振作起来吧,老师永远在你身边!”谈心、安慰、鼓励之余,范华都会单独给那名学生补课。他还告诉那位孩子:“难受了,就写写日记,将自己的伤痛、苦恼记在日记本上,然后,立马回到学习中来。生活对你已经不公平了,你要抗争,单亲的家庭,命运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

听着范华每天开导安慰的话,那位学生真的就慢慢回到学习中来了,成绩逐渐上升……中考时,还顺利考进了昭通市第一中学。

毕业之际,那位学生手里捧着几本厚厚的日记本,眼里闪着泪光:“老师,这是您教我排除心里痛苦所写的日记,我所有的心事都记在日记中。这些日子,磨炼了我,它教会了我如何战胜生活,它是我这辈子最值得回忆的时光。”说话的同时,那位学生递给了她一封信:“老师,等我中考后您再打开吧!”

那名学生收到昭通市第一中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范华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打开了那封信:“……老师,人生的低谷,你一直在我身边。我让自己加油、努力,我不能辜负从未放弃我的您。我相信,我一定能考取昭通市第一中学。老师,我的爸爸妈妈生了我,却又放弃了我。是您,给了我第二次重生的希望。老师,请让我叫您一声‘妈妈!’”

读着,范华的视线模糊了字迹,泪水滚落在信纸上,一点点浸染开,浸染成一份崇高的师德,一份淳厚的母爱。


我住在您心灵温暖的地方

一张小床,挤在碳房的角落里,一位女孩就在这张小床上睡了3年,她是范华班上的学生。因家离学校太远,家庭生活条件又不太好,女孩又特别喜欢读书,求学梦支撑着她每天早上5点就从家里出发,要跑十多公里的路才能到学校。时间久了,孩子略显疲惫的样子引起了范华的注意,就在孩子的求学梦将被现实粉碎的时候,范华伸出了双手。

范华与住在学校附近的同事商量后,将碳房收拾整理出来,范华还买来了床和被子,像母亲一样给孩子铺床。就这样,那名女孩终于有了自己温暖的小床,从那以后,她把早起奔跑到学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她告诉范华:“老师,每夜我的梦都很甜,我好像觉得我就住在您心灵最温暖的地方。”

后来,范华又联系到社会的爱心人士,为女孩的生活进行支助,一直支助到她高中毕业。再后来,范华知道她在外省有了工作,还有了幸福的家庭。想必,再过很多年,那位女孩记忆深处最温情的画面,应该会是范华为她铺垫小床的背影吧。


353班,我们决胜“100%”普高录取

时近2017年,昭阳教育掀起了抓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范华老师在班级上提出了:冲刺“100%”普高录取的目标。

353班,班级人数81人,班上学生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面临这种情况,范华老师采用3人成组、5人成团的帮扶带动方法,以此促进班级学生成绩整体提高。

就在全班同学携手共进、斗志昂扬准备中考时,一名男生在课间打篮球不小心将脚摔骨折住院了。范老师心急如焚,她一咬牙,中午交待好班级学生的午间辅导,就匆匆赶到医院帮那名学生补课。她坚定地对那学生说:“你给我挺住,不得把学习落下咯,更不允许你当中考里的逃兵!”

在范老师的感染下,一张、两张、三张……许多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那间病房里。那是班上的数学、英语、物理等各科代表,他们轮流着帮住院的同学补课,走时,他们不忘了相互击掌:“加油,我们决胜100%普高录取。”

住院的学生回来了,他回到了学校、回到了班级队伍中。

中考了,成绩公布了,范华老师的353班,81位学生100%普高录取,实现了范华老师制定的目标。81位同学有21人被昭通市一中录取,而那位住院的男生,虽然是班级最后一名,但也传奇地考了353分,超出普高录取分数线50分!353分,353班,范华老师看到这个分数,开心地笑了。

有些意外的惊喜总会在努力奋斗中迎来。一天,区二中校门外忽然出现了一位打扮时髦、手捧一大束鲜花的帅气男士。门卫先是将他拦了下来,随后又微笑着让他进了学校。满校园的师生好奇地跟在身后,小声议论着,这究竟要追我们学校的哪位美女老师?这仪式感也太强了吧!追着、跟着,这位男士来到了范华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感谢您对我们的栽培!”当那位男士将鲜花送到范华老师手里时,真相大白,办公室内外掌声“哗哗”地响了起来。

2019年,范华老师年满55周岁,退休了。可学校离不开她、学生离不开她,她延迟退休重回校园,再次挑起班主任的重担。

如今,范华老师再任一届班主任,就足足60岁了;35年的班主任历程,范华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情谱写着感人的育人故事。范华老师的一批批学生被大学录取了,就读航空、科技、教育、医学、军事……范华老师一批批学生毕业了,公司董事、企业经理、政府领导、学校教师、医院医生……他们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奉献着。

“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昭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昭阳区优秀管理人员”、“昭阳区教学质量优秀奖”……面对若干的奖项及荣誉,年过半百的范华老师淡定地微笑着:我不是蜡烛,也不是春蚕,在学生求学的路上,我只是尽心尽力地陪伴、帮了他们一程……

通讯员  张英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教师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