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报网评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有文化维度

 2020-03-11 15: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乡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出发地、必经地、回归地,也是“天下粮仓”的绿色生命地带,它承载着太多的理想和期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其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生态层面之外,更需要有文化维度。

地处乌蒙山深度贫困片区的昭通,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散杂区”为一体的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直面临严峻考验。昭通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部署和要求,提出“打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的要求,开展“百村示范、万村整治”,全民动员抓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数据显示,昭通市累计启动建设特色示范型村庄 323个、干净整洁型村庄13865个,启动率均为100%,完成 2019 年的计划任务;拆危拆旧407 万余平方米,复垦复绿 212 万平方米,完成人畜混居单户改造8949户,建设生猪代养场69个;建成乡(镇)垃圾处理设施66个,覆盖 97 个乡(镇),覆盖率 74.05%,11010 个自然村生活垃圾实现有效治理,13093 个自然村建立生活垃圾保洁制度,13031 个自然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完成行政村村委会公厕改建 242 座,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180402座。

与一组组数据相对应的,是如画卷一般的村庄。 

“昔日石灰包,今日新家园”。大关县玉碗镇石灰村,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村庄映入眼帘;“花香酒谷,醉美民政”。盐津县庙坝镇民政村,一个坐落在城市公园里的村庄;“精准脱贫摘穷帽,苗乡旧貌换新颜”。永善县马楠乡马楠村老铁厂村民小组,黄墙灰瓦的特色民居,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点缀其中……

毫无疑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应,但仍然面临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专项资金缺口大等实际困难。同时,从目前已取得的成效来看,急需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也急需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

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有利于稳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近期成效及长远发展。由于多种原因,个别地方出现“上级不检查、垃圾不清理”的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探索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引入社会力量介入;二是完善督查、检查机制,建立配套的奖惩办法,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让更多力量支持和参与。

相对于建立机制,文化建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魂”,部分乡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不够、意识不高、积极性不高,其根源在于文化缺失。因此,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应该有文化维度,让其有效服务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挖掘、整理乡土文化,发挥乡土文化的作用。可在全市抽调文化专业人才、已退休文化专家,定点、定时、定人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乡(镇)、村(社区)可以出台措施,激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乡土文化建设上来。二是引导乡村外出文化、商业人士返乡,推进乡绅文化建设。在乡村治理主体和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可借助“乡绅文化”力量破解农村工作的一些困局。通过政府引导,吸引乡绅们回乡建图书馆、建文化馆、建文化广场,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乡土文化、乡绅文化的建设,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文化基因,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能带动农村精神风貌的改变、能促进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 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