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通名胜古迹谈勤政廉政文化

 2019-11-05 10: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以“锁钥南滇”的地理要冲,通达云贵川三省,人杰地灵、文化炽盛,涌现出罗炳辉、龙云、卢汉、刘平楷、姜亮夫等各界翘楚,让我们昭通人自豪不已。昭通的很多风景名胜,流传着不少传说,也体现了昭通独特的勤政、廉政文化。

薪火传承昭通勤政、廉政文化的名胜古迹,首推昭通中心城市的清官亭公园,而公园最著名的当数一副经典流传的对联:“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这副对联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朝嘉庆十三年,昭通府恩安县县令王禹甸带头捐资择地选址,在昭通中心城市兴建大型蓄水池,取名“三多塘”。嘉庆十六年,昭通遇大旱,这个蓄水池发挥了巨大作用。民众为铭记离任知县王禹甸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功德,将“三多塘”改名为“清官亭”。昭通近代诗人、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饶起孝在公园撰写了这副经典的对联,反映出昭通老百姓对勤政、廉政官员的殷殷期盼之情。除了王禹甸,继任的知县欧阳道赢、知府龙文不负众望,完善后续工程,也同样清正廉洁,“不妄取民间一钱”,在昭通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昭通中心城市最负盛名的景点是城南的龙家祠堂。它建于1932年,是一座仿清建筑,是龙云当上了云南省政府主席后修建的。蒋介石为龙家祠堂送了一幅很有意思的牌匾,题字“封鲊丸熊”。“封鲊”取意东晋县吏陶侃将别人送他的当地特产鱼鲊捎给母亲,母亲却责问陶侃:“你是县吏﹐将别人行贿的东西送我,不但对我没有益处﹐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丸熊”取意唐朝柳仲郢之母韩氏为了不让儿子犯困,把熊胆丸放在夜宵中,儿子服后,更勤于读书。如同牌匾期许,主政云南期间的龙云始终勤政、廉政,他创办实业,改组富滇银行,发行货币,确保了云南经济稳定;将东陆大学从私立改为省立,由省政府直接拨付经费;他竭力关照转移到云南的西南联大等大学,促进了云南文化的发展。龙云一生的丰功伟绩还有礼送红军、抗日救国、反对蒋介石独裁、宣布云南起义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评价龙云说:“他的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 龙云还在昭通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如恢复昭通古城风貌,置趣马门、抚镇门、敉宁门、济川门通达郊野,修建昭通辕门口法式古城等。这些各具风情的建筑是昭通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精华所在,这些街巷的命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启发了民智。毋庸置疑,龙云为传承昭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乃至勤政、廉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昭阳八景”之一的大龙洞名为“龙洞吸月”,又名“龙泉映月”,自古以来都是为昭通人喜爱游玩的景区,同样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汉代平帝元始年间,犍为郡南部都尉文齐,率众在大龙洞凿引甘洌清泉,成为昭通百姓饮水之源而闻名于世。 清乾隆30年,昭通镇台佟国英建龙神祠保护龙泉;乾隆57年,知县汪人瑞疏浚内闸后,扩建龙神祠,在龙洞崖壁上石刻“云蒸霞蔚,水远流长”;道光14年,知府隆泰又倡议捐款重修广储闸。光绪26年,知府张赓飏;宣统元年,知府张鉴清;民国三年,县长洪念江,都对大闸进行续修。为了昭通人民的饮水问题,多少前贤付出努力,今天,我们的官员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他们聚焦民生的勤政精神呢?我们的老百姓是不是也该感激一下这些“衙斋卧听萧萧竹”的好官呢?

说到兴修水利工程,不得不提到流经昭通中心城市的利济河。清朝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修“水道康庄”,在改流区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仅昭通就兴修利济河等10项工程,可以灌溉土地两万多亩。为保护这些水利工程,鄂尔泰还奏设水利专官,专管这些水利项目,从而保证了水利事业的长久发展。鄂尔泰把内地的耕种、纺织、冶铁、烧窑、采矿等生产技术,派人在云贵改流地区传播,使这些刀耕火种的穷山僻壤得到开发。“改土归流”前,少数民族没有读书的机会,更无权参加科举,“改土归流”后,鄂尔泰普遍开设学堂,设教官,让儿童免费入学。云南省就开设义教学堂463所,昭通开设数十所。“改土归流”的成功,结束了昭通等蛮荒之地的土司制度,解除了千百万人民的苦痛,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是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的条件之一。就此而言,鄂尔泰应该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也是应该被昭通人所记住的伟人。

昭通历史文脉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正是这些历史的印记承载了老百姓对故土厚重的情感和归属,也寄托了对当政者的殷切期望。历史就在身边,焉知来者不如今。勤政、廉政文化作为昭通一道独特的风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牢牢铭记和传承。这种“为民勤政,清廉如水”的精神内涵,正所谓:伟绩丰功万世受景仰,为国为民初心更可贵!

作者 肖国山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