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园里勤耕耘——国画家许家盛授徒琐记

 2019-07-15 19: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留下了一个不知是称作陋习还是传统的习惯。凡是身有绝技的人,这绝技都是只传男不传女的,更莫说传与外姓人了。隋唐时期的秦琼和罗成俩姑表兄弟互传独门武艺违誓,就是这种习惯的典范。前人还编写了一个猫教老虎学本领的寓言以警后人。

磨炼几十年,国画技艺已炉火纯青的许家盛先生名满昭通,誉享国内。有些书画爱好者仰慕其盛名,通过各种渠道,甚至托先生亲友介绍来跟先生学画国画。先生的好友善意的提醒先生,说,先生已是花甲之年的人了,有那闲工夫,不如潜心画几幅精品,流传后世或赚几个钱,轻轻松松安度晚年,别再做那些“鱼不是网不捞(昭通方言俗语,意为无用功)”的事了。再说了,昭通还有句俗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

许家盛虽说文凭不高,可文化水平并不低。先生有个习惯,闲暇之时,总喜欢阅读一些历史小说、历史故事等。隋唐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先生讲起来,那可是如数家珍,秦琼和罗成互授武艺的故事,先生自然是详熟于心的。但先生却不遵古训,他说,国画国画,就是中国的画。我虽然在国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些成就姓国呀,应让国画这颗中华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先生先后接纳了10多名国画爱好者,无偿、无私地向他们传授绘画技艺和心得。学员们倒也颖悟、勤奋,不出三五年,有的在昭通竟开始赠人字画了,有的一幅山水画也还能挣个一二百块人民币。有的来先生画室求教的频率渐渐的低了,有的干脆不来了。向他们求画的人问及他们师承何人时,有说函授的,有说自学成才的……这话传到先生耳里,先生也只是随声应附或淡淡一笑。好友们则半带忠告半带嗔怪地说:啦,可见了?猫教会老虎捕猎技术还险些被老虎吃了!今后别再找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做了。

许家盛的个性还真有些执拗,他认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成了先生的价值观和行事原则。

前车并未引鉴,都已年近八旬的先生,还又先后接收了一二十名书画爱好者无偿向他们传授画技。

先生家的画室只有三十平米左右,自然是容不下这么多人作画的。注重细节的先生就将他们分成两拨。一拨,于每周六的上午,在先生家的画室学画,另一拨则于每周四的晚上,借用一些单位的会议室教徒授艺。

学员们不用费心准备宣纸、磨砚、画料,先生早已免费备齐,学员们只需静心练画就行了。多年来,一直如是。

有人用质疑的口吻不屑地说,不图锅巴吃,哪在锅边转!先生只把这话当作小市民嚼舌,轻蔑一笑,要说这块锅巴呀,就是我的国画技艺有人继承!

先生幼小画画,或许是一种随意,一种喜好中幼稚、调皮的随意。年稍长,这种随意的喜好就变成了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谋生的手段,乃至是一番事业。为了养家糊口,先生是用心作画。近花甲之年,先生作画已不再单纯是为谋生、养家糊口而努力了,钱已不再是他心中的唯一,他觉得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此一时期,先生的画作已经上了一个艺术的阶梯,他不光是用心作画,而是用生命作画。国画已融入了他的灵魂,他对艺术的追求境界也越来越高,对国画的认识又换了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进入耄耋之年,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实现就越来越迫切,他要把自己对国画的认识、理解,追求成果传承下去!决不能让她们随着自己一同融入大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先生收弟子的大门就永远也关不了。

学员们来源宽广,结构复杂。有机关干部、有中小学教师、有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有企业改制工人、有个体劳动者……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大专、本科文凭的、有小学、初中毕业的;学习时间也不一。有时间充沛的、有每周仅能挤出一两个小时的;国画入门时间也是先后不一的。有已具一定国画水平的、有从未提笔画过一笔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习,先生就用他那雕塑家敏锐的眼光,国画大师深邃的观察力,审视出每位学员的可塑之处,此人可学画竹,彼人擅从画鸡。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先生从如何蘸墨、怎样着色;如何下笔怎样行笔,细致教授。有的学员总没找着感觉,先生就把着他的手画,让他感知下笔、行笔、收笔技艺。再如画竹。先教画竹叶,待成,再画竹小枝、大枝,成,再教画竹杆……就像木匠授徒,先学砍,再学推,继学刨,后习凿,终成器。循序渐进,不贪多求速,稳打稳扎,夯实功底。

勤教苦习逾数月,已有功底的,从未画过的,均技艺大增。不出半年,有几位从未提过画笔的学员的画,竟也有模有样的了。牡丹娇艳怒放,葡萄玲珑剔透,雄鸡欲跃出画……

精湛的技艺、大师的身份,并没有成为先生吝啬的资本,先生大度、大气、大方、疏舍。凡是跟先生学画的,先生都会赠送一幅自己的画作作为礼品。

学员们为了记住师恩,特意建了一个叫“许家班”的微信群。许先生的课件,学员们的习作,都适时在群里交流。先生虽耄耋之年,精力倒也充沛。每周四、六定时给学员授课,每月10号、20号又为“昭通市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学员们授课。“昭通市诗书画协会”还不定期地开展笔会活动,或组织会员们到企业、进学校、去农村,现场书画,赠送作品。每次公益活动,如果先生没有特殊原因,总是准时出席的。

学员们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成绩的优异,让先生倍感欣慰。跟学员们在一起,先生好像年轻了十几岁,他的精力更加旺盛了。从早至晚,每天都要作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只要哪一天不提画笔,就像丢了魂似的,画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许家班”的学员们都很心疼先生,担心他累坏了。为了让先生一天的疲劳得以释放,大家就在一起聚一聚,嗨嗨歌。玩的都是AA制。先生嗓音洪亮,音调准确,记性尤佳。老歌、红歌、现代流行歌曲,引吭一曲,不走调、不落词。他的一位忘年交为此写了一首诗:八旬老翁筋骨健,青壮年前性不谦。声若洪钟歌一曲,一壶老酒唱得全。

先生就是一壶老酒:沉淀老熟、清冽甘甜、丰富醇厚、回味绵长。

陈思文 /文   恭晓鑫 /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彭念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彭念敏
标签 >> 昭阳 人物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