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2-22 16:462011年9月至今,昭通新媒体发展已经走过整整5个年头。
5年来,以“微昭通”为领头羊的新媒体矩阵在我市风生水起。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新媒体一路高歌,为昭通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并正在成为影响和构建我市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昭通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不但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也引来外界不少关注的目光。目前,“微昭通”微信平台已拥有粉丝9.1万,在新华舆情在线排名榜单上长期居全省第一,各发布平台全年总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先后14次获得中央网信办、新华社、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等机构表彰。今年2月5日,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州市,昭通就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在全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交流,介绍经验和做法,这不仅是对昭通新媒体发展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回眸过去,应该说昭通新媒体发展可圈可点,留下的是一串串值得记忆和总结的脚印。
发展:统筹资源 抱团取暖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牢牢掌控新兴媒体话语权?昭通用行动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2011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发起组建了全市新媒体矩阵,开通了“微昭通”官方微博、微信。随后,在“微昭通”的影响带动下,全市11县区宣传部门迅速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率先形成市县宣传部门官方微博、微信矩阵集群。为了更好地引导从业人员守规自律,市委宣传部还率先成立了市新媒体协会,团结辖区内、昭通籍网友,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共同讲好昭通故事、树好昭通形象、打造昭通品牌。
一时间,新媒体发展在我市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乌蒙高原熊熊燃烧。2015年以来,“微昭通”又率28家官方新媒体平台入驻了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客户端,企鹅媒体开放平台。目前,昭通全市共有网站245个,微信公众号865个,应用商店能下载的客户端17个,形成了宣传部门牵头、各级部门助力、全市抱团发展的新媒体宣传大格局。
迎接挑战,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是我市媒体融合的又一亮点。几年来,作为市委机关的喉舌,昭通日报、昭通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同样没有停下发力前冲的脚步。经过一系列探索,目前,昭通日报已初步建成集采编播一体的“中央厨房”,旗下所属报纸、网站、微博、微信、APP全部进入“中央厨房”共享资源、各取所需,在产品生成上各显身手,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新闻产品。而昭通电视台、昭通广播电台均已成立了新媒体中心,统一采集信息、分块制作新闻,节约采编成本、提升采编效率、拓展新闻形态,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而作为县区媒体融合佼佼者的大关县更是不断探索,整合资源重组新闻中心,28个人就承担了全县新闻宣传、媒体联络等工作,实现了统一协调管理、统一采访编播、统一信息发布,成功创办了“一台一网一报两刊两微三端”的全媒体矩阵,其经验和举措目前已在全市得到推广和运用。在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同时,市委宣传部还不忘支持大昭网、“镇雄微生活”等社会新媒体发展,使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不进则退。去年,市委宣传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又提出了“一中心”“一园区”的发展脉络,即“昭通大数据中心”和“昭通互联网创业孵化园区”,主要集大数据试验、新产品开发、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电商平台等于一身的互联网+综合体系,更好地用互联网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共成功孵化出24家企业,孵化成功率在80%以上。
一个个举措,一项项创新,为做好我市媒体融合从网络“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效应:正能量展示昭通好形象
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的内容成了媒体黏性的关键,没有优质内容就没有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要拿好手中的“麦克风”,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把传统媒体的“稳”与“准”和新媒体的“快”与“活”结合起来,让公众在主流渠道中获得自己的信息来源,在主流声音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昭通媒体融合的中心工作宣传才更有效率、更加深入。
去年以来,全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手,老办法与新技术共用,大力宣传市委提出的“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六大战略的实施和南北大通道全线贯通、水富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四城同创等全市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全方位传播、多角度展示,让昭通“六大战略”深入人心。
在整个传播激荡的过程中,昭通新媒体协会积极发挥了主导作用,协会联络组织昭通网民集群,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大力推介昭通、宣传昭通。《总书记嘱托记心上》《总理昭通办年货》等新闻正能量刷爆“朋友圈”,让更多网民了解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昭通的关怀;《大山包翼装飞行》、电视剧《锻刀》热播等新闻更是在新媒体的推介下,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焦点,极大地提升了昭通的“颜值”。此外,昭通还依托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客户端、企鹅媒体开放平台、云南通昭通等新媒体平台,参与策划并组织了昭通民间公号、自媒体人参加了建党95周年、纪念扎西会议8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水富半程马拉松赛、绥江龙舟赛等多场大型互联网主题宣传报道和采访活动,大量发布推送昭通各类图文信息,有力地提升了昭通对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媒体融合壮大了“为我说话”的力量,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的参与,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为更快更准更妥引导舆论提供了保障。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报道中,微昭通、@昭通日报、@昭通电视台、乌蒙之声、昭通新闻网、掌上昭通等新媒体平台更是发挥了短平快的巨大优势,有效利用新媒体即时迅捷的特点,及时推送震情实况,表现给力;通过准确、权威有用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有效遏制了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空间。真正做到了传播党的主张,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
媒体融合逐步培养了昭通受众的阅读习惯。其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的形象受到了网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以“微昭通”为轴心搭建起的新媒体矩阵,建立了完善的政务微博微信发布体系,实现了各单位联动出击、共同发声。通过媒体融合,真正占领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述昭通的好故事、弘扬昭通的正能量、展示昭通的新形象。
前瞻:媒体融合 任重道远
“壮大工作力量,用好用活新兴媒体,抓好主流媒体阵地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2016年市委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范华平对全市新兴媒体发展提出了这样的希望和要求。
那么,昭通媒体融合接下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市委宣传部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按照中央和全省的部署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二是制定出台全市《政务、新闻类新媒体发展实施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县、区网信办机构和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建立以及市级新闻单位新媒体运营中心的成立,解决广大政务、新媒体在机构编制、人员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瓶颈和不足,为政务、新闻新媒体指明方向、明确目标,切实推进政务新媒体的快速、健康、有序和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在做好运营管理方面,突出抓好优先发展移动媒体战略、“中央厨房”建设等工作重点,结合各媒体实际和优势,统筹“统分”关系,把指挥调度、选题策划、采访力量、稿件资源等有机融合,形成移动传播集群矩阵。
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市委宣传部同样没有止步,而是继续做好昭通市大数据中心、昭通市互联网创业孵化园等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去年以来,我市开始自主研发扶贫系统软件,已产出昭通市精准扶贫系统、大昭网、公车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大昭教育平台、党建管理平台、昭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产品和项目,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还将紧盯移动技术前沿,补齐发展短板,升级改版掌上昭通客户端,做好昭通新闻视频库、新闻音频库、新闻线索库,创建昭通新闻图片库。加快开发以推动政务自动化为起点,以服务民生、公益为主的“智慧昭通”建设;全力做好政务云、交通云、教育云、食安云、医疗云、环保云、旅游云、工业云、电商云等彼此相连的大数据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提升队伍素质上,全市积极探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事制度,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使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热爱昭通的融媒体队伍。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和规范自媒体发展,鼓励自媒体从业人员创新突破、创业就业,建立覆盖各行各业的民生服务账号,更好服务于广大网民、市民,为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智慧城市添砖加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步伐,强化服务意识,讲好昭通故事,并尝试以新媒体思维打造一批适应媒体发展新形势的品牌栏目,切实提高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谈及未来发展,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大庆如是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汹涌向前,只有勇于面对,风口取势,砥砺前行,才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昭通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我市媒体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媒体融合,永远都在路上。新的一年,昭通新媒体的决策层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前方……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通讯员 李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