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9-03 10:41◆通讯员 狄廷秀
水富太平镇盐井村24村民小组余家山盛产竹子,竹编背篼是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手艺。然而,这些年从事竹编的人少了,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不少老手艺人都放弃了竹编,改行干别的。但该组今年52岁的吴光元却没有放弃,凭着对竹编背篼诚挚的热爱,将这传统老手艺坚持下来,不仅就地取材,也为自己脱贫致富谋出了一个好的门路。
吴光元居住在盐井村24村民小组偏远的余家山,这里有300多亩茂密的竹林。17岁时,吴光元就跟随父母亲学习竹编背篼,一直靠编背篼补贴家用,至今已有30多年。他编出的背篼结实、耐用,样式美观,是农耕生产的好用具,在当地小有名气。
8月23日,笔者来到吴家,只见夫妻二人在房门前忙着做背篼的划蔑、切割竹片等前期工作。
“这些年,用背篼的少了,我基本上就在家干农活。每年立秋后我家就集中时间编一个多月,因为在这个节气用竹编的背篼,竹木才不会长虫子。其他时间也偶尔编制一些。”拿起蔑刀,划开竹筒、削竹心、除竹疙瘩,吴光元一边与笔者聊天,一边娴熟地继续手中的活路。
妻子杨吉会在一旁接手随后的工序。嫁来吴家二十多年,她跟着丈夫学会竹编。但吴光元说她只会做简单的工序相当于帮他打下手。砍竹、切筒、锲蔑、钳蔑等复杂的工序还是需要他来操作,大儿子吴昌强跟着他也学会了编背篼,三人经常进行流水线操作。
“做这个工作太伤手了,如果不是看着父母很辛苦要帮着做,自己不太喜欢干这个。刚才帮着做了几个工,手都被划伤了几处。”在一边带孩子的吴昌强说。
“做这个工作需要有吃苦精神,细心,如果不小心的话竹块会划人的。”吴光元亮出之前手上被划破的一个小伤口说。
在采访中,笔者注意到吴光元脚上的军绿色鞋子前端已经被竹片划得有些破烂,而后跟处因不会与竹片接触到而完好无损,由此可见竹片的锋利。吴光元说,这种鞋子一个月左右就要换一双。
他还说,这个楠竹竹块比较硬,但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可以用来编,选择用材是有讲究的,一般要用生长3年以上的竹子,而且不能用断尖的楠竹。编蔑的工序复杂,有十多道程序。
笔者看到吴家屋内已经做好了二十五个成品的背篼,还有十个需要最后几道工序处理才算完工。
吴光元说,明天是赶集天,他们要将成品背篼用摩托车运送到盐井坝集市上卖。一次能运送十来个,跑二次就可以了。上次拿20多个去卖,半个多小时就卖光了。
“今年已经编卖了150个左右,每个都是60元定价销售。通常每年都是会销售200多个,收入1万多元,用这个收入购买小猪和小鸡喂养没有问题,也足够家里日常生活开支以及人情来往,反正一年下来家里是不会欠债的。”吴光元笑着说。
据了解,吴光元家的竹编背篼已经远销大理、昆明、成都、大关、昭通等地。而每次拿到集市上卖的背篼都非常抢手,有的消费者一次就要买走几个。
吴光元家居住的房子还是串架房,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说,等到他家旁边的公路修整好可以大车辆运送材料了,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编背篼这些年的积累,他随时都可以修建新房。今年准备在政府和挂钩单位的帮持下脱贫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