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16: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鲁甸县的青山翠谷间,卯家湾小学如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了2000余名孩童的成长之路。这所于2020年4月投入使用的学校,肩负着特殊使命——90%的学生来自易地搬迁家庭,867名留守儿童在此寻觅温暖。面对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学校少年宫应运而生,它既是弥补教育短板、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载体,又是孩子们探索世界、放飞梦想的七彩乐园。

深秋时节,走进卯家湾小学,少年宫的民族文化活动专区格外引人注目。“小法官”室内,模拟法庭审理正有序进行;棋牌室内,孩子们沉浸在思考的静谧中……循着一阵混合着葱花焦香与面饼热气的诱人味道,记者来到了名为“小厨房”的功能室,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热闹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推开“小厨房”的门,香气扑鼻而来。一群系着迷你围裙的“小厨师”围在操作台前,专注地跟着老师学习烹饪技巧。面粉要怎样揉制才能光滑筋道?鸡蛋如何充分搅打才能均匀起泡?葱花该怎么切才能大小均匀?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孩子们踮着脚尖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当金黄的蛋液滑入煎锅,瞬间腾起的香气引来阵阵欢呼。从辨认油盐酱醋,到择菜、洗菜、备料,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10余种家常菜的做法。这里不仅是学习技能的课堂,更是孩子们感受食物来源、烹饪智慧及领悟生活美学的生动课堂。窗外的小菜园里,另一群孩子正在体验春种秋收的乐趣,这充满烟火气的劳动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懂得感恩与珍惜。


“看,它就像一只听话的鸽子!”学生李乐紧握遥控器,目光追随着空中盘旋的无人机,脸上写满骄傲。在他的操控下,一架灰黑色的四旋翼飞行器先平稳悬停,再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而后以30度角的精准俯冲接一个漂亮翻转,教室里回荡着旋翼的嗡鸣声,孩子们仰着的小脸上写满专注与惊叹。这是学校无人机特色课堂的日常,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更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想象力。

转过教学楼,运动场上的景象同样令人振奋。篮球场上,运球声此起彼伏,少年们纵身跃起、手腕轻抖,篮球应声入网;不远处,足球小将们正在练习弧线球射门,助跑、摆腿、触球一气呵成,足球带着旋转飞越人墙,在阳光下划出美妙的抛物线。无人机课程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塑造健全人格,这些特色课程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更让他们在汗水中学会了团队协作。
一间间精心打造的功能教室早已超越技能学习的范畴,成为充满无限可能的成长空间。在这里,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智慧蕴藏在每一次翻炒、每一次播种、每一次历练中,滋养着孩子们的身心,陪伴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少年宫更是民族团结的“孵化器”。学校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民族音乐传唱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文化互鉴中相知相融。绘着民族图案的手工作品、共同欢跳的民族舞蹈,都在诉说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故事。
“从各个县(区)搬迁来的孩子们如移栽之木,需悉心呵护;希望他们心如向阳之花,永远做追光少年。”老师欧阳洁表示,少年宫的特色课程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既注重技能培养,更关注品格塑造,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
在这个孕育梦想的校园里,每一个在少年宫起舞的身影,都在书写着成长最美的模样;每一颗向阳而生的童心,都在特色课程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七彩光芒。
记者:马娟 陈忠华 姜跃武 文/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