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2 10:24“现在看病省心、省力又省钱,再也不用小病拖、大病跑了!”近日,在彝良县牛街镇芭蕉村卫生室,一位刚做完常规检查的村民高兴地说。这一令人欣喜的变化,源于彝良县大力推进乡村健康服务一体化改革,通过重塑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格局,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制度先行,为改革筑牢坚实根基
“制度保障是关键,必须让每一项改革落地见效。”彝良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语气坚定地说。自2017年启动医共体建设以来,彝良县便锚定“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一体化”的总体目标,秉持“对内整合资源、对外引进优质”的原则,系统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2022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彝良县将乡村健康服务一体化改革列为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了《彝良县乡村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及配套细则,明确划分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压实各环节的主体责任,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构建起坚实的制度框架。
人才流动,激发基层医疗服务活力
在彝良县洛旺苗族乡卫生院,来自上海的医疗帮扶专家一边认真地为村民义诊,一边耐心地向乡村医生讲解诊疗要点。依托“组团式”帮扶和“省管县用”帮扶机制,彝良县打出了人才“引育用留”组合拳,推动优质医疗技术在基层扎根。上海医疗帮扶专家结合世界肾脏日、“六一”儿童节、全国“爱眼日”等节点,深入乡村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20余场,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
彝良县医共体总医院积极行动,组建外科、眼科等专家团队,每月下沉基层至少4个工作日,专项开展手术带教、疑难病例会诊等工作。截至目前,县级专家累计下沉180余人次,在基层建成11个专家团队工作室、18个联合病房,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完成带教手术400余台,培训乡村医生150余名。
与此同时,基层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持续发力。乡镇卫生院医生每周至少2天下沉村卫生室带班坐诊,开展常见病诊疗与健康管理;乡村医生每月定期赴乡镇卫生院进修培训,不断提升诊疗能力。“现在有了上级医疗专家的支持,不仅医疗风险降低了,收入也提高了。”芭蕉村卫生室负责人感慨地说,如今,通过卫生院统一配送药品、统一诊疗标准,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持续提升。
“六个统一”,推动服务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药品由乡镇统一管理,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让药房更加规范。绩效和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挂钩,医务人员干得越用心,收入越可观。”彝良县角奎街道花桥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仔细算了一笔“实惠账”。
这得益于彝良县推行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六个统一”管理模式。通过将全县143个村卫生室全面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形成了“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的工作格局。
在“六个统一”管理模式的推动下,彝良县乡村医疗服务效能显著提升。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远程会诊251例、远程门诊454例、双向转诊3364人次、集中阅片38320人次、远程心电图诊断62864人次,“互联网+医疗”让优质资源跨越了地域限制。此外,乡村医生年均收入显著增加,队伍稳定性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同比稳健增长,村卫生室门诊量大幅上升,基层诊疗占比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
持续深化,全力打造乡村健康“彝良样板”
“改革不仅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健康根基。”彝良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说,乡村健康服务一体化改革已经实现了资源整合、人员下沉、效能提升和群众满意的多重目标。下一步,彝良县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信息共享,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持续增强乡村医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全力打造有温度、有实效的乡村健康服务“彝良样板”,切实打通乡村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就医更暖心、更放心。
通讯员:张 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