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30 14:16在昭通市“科技入昭・沪滇合作”的浪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讲席教授、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植物病理学家张克勤四次奔赴乌蒙大地,用自己的专业与热忱,为昭通的农业发展注入绿色基因与科技动能,为昭通描绘一幅从“特色”到“绿色”的产业升级新画卷。
“我建议,把‘高原特色农业’的提法,升级为‘高原绿色农业’。”张克勤回忆起以前到昭通的场景。在他看来,一个“绿”字,是昭通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更是对百姓餐桌安全最郑重的承诺。
“口号易提,根基难筑。打出绿色牌,就必须有硬核的科技来保障。”张院士已与昭通农科院、昭通市天麻研究所等共同申报2500万元的科研项目,从天麻、黄精、当归这些“昭通瑰宝”入手,研发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替代品和微生物防治技术,直指中药材的病虫害痛点,让昭通的农产品从源头就安全起来。
张克勤进一步描绘项目中的重要蓝图:依托昭通本地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共建区域性生物防治平台。“我们要借助AI技术,建立高水平的病虫害预警系统。”他解释道,团队将首先查清昭通的微生物家底,从中药材扩展到马铃薯、苹果等主导产业,研发出生物农药,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
技术突破只是“绿色农业”的一环,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张克勤院士强调,“宣传部门要将‘昭通绿色’的名片打响;法制部门需立法对滥用高毒农药行为重罚;市场监管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和可追溯体系……”他描绘了一幅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绿色保障图景,“当消费者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产品的‘前世今生’,他们才愿意为这份‘绿色’买单,昭通农业的价值才能真正提升。”
从“绿色农业”到“绿色产业”再到“绿色昭通”。这让他看到了昭通更大的潜力——“这不只是农业的绿色化,更可以扩展到工业、能源,将昭通整体打造成一个‘绿色产业’示范市。从白鹤滩的清洁水电,到光伏风能,再到绿色的农产品,昭通的特色,就是‘绿色’本身!”
一个“绿”字,是区域产业升级的雄心,昭通正将“绿色”从理念转化为可追溯的产品、可感知的价值和可期待的未来。当科技的种子在乌蒙沃土中生根发芽,一个宜居、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昭通”,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记者:郎伟 唐龙泉飞 姜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