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8-25 10:00马伯凤
“少年”是晨曦中破土的嫩芽,是暮色里不灭的流萤,更是《昭通日报》那一方素白版面上跃动的铅字。
2021年冬,在昭通日报社的一个微信群里,主编发出邀约:“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可以是老师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此征稿长期有效。”自那以后,《昭通日报》便为老师和学生开辟了一个名为“少年”的专栏,让老师的教学感悟和学生的成长心声有了被看见、被倾听的专属平台。
对于我来说,昭通日报社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但投稿一事,我向来觉得那是名家的事,而我不过是城乡接合部一所普通学校的教师,所教的学生也大多来自平凡家庭,因此,投稿一事,我从来不敢多想。但这一次的征稿却有些不同,新时代的气息无声地漫过来,仿佛在说:“不要妄自菲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诗句纷纷涌上心头。终于,我鼓起勇气,将学生的一篇习作稍作修改,试探着投给了《昭通日报》的“少年”专栏。半个月后,那篇文章竟然带着油墨的清香出现在报纸上——那一刻,喜悦如春水决堤。
自踏上三尺讲台,我便在作文教学这一方天地中潜心耕耘,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学生能守住语文这门学科的半壁江山。第一次投稿的回响,化作无声而有力的鞭策,我更加投入地指导学生写作。近几个学期,只要昭阳区教体局的征文比赛通知一下达,我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提笔尝试并悉心指导,始终以“少年”般的热忱投身教育。功夫不负苦心人,陆续有学生在区级、市级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这不仅印证了“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更让学生尝到了文字结出果实的甘甜。于是,主动提笔、踊跃参赛的学生日渐增多,写作的兴趣如春芽破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长。而我也仿佛多了几分“少年”的热血,就这样带着一群真正的少年,在写作的道路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飞跃。
一天,朋友忽然问我:“你女儿的作文投过稿没有?我帮我女儿投过一篇,已经发表了,孩子很高兴。”我心里一动,便将女儿的一篇习作投了出去。不久后,那篇文章也变成了铅字。
此后,投稿便如溪流渐汇成河——第三次、第四次……学生的、女儿的、我的文字先后借助“少年”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正如主编所说,设置这个栏目的初衷,正是为了帮助师生提升写作能力。许多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长期安于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或许也曾疏于关注社会变迁与惠民政策,忘了自己也能以作者的身份记录美好、书写感动,并带动他人发现美。
当一个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他们忍不住欢呼雀跃。这股热潮很快带动了基础薄弱的同学,原本有些胆怯的他们,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一试身手。一股自信、拼搏的力量在教室里悄然涌动,一群少年已然蓄势待发。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篇《爷爷》。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一位记忆中最亲的人,一名学生写的是一位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他的文字很朴素,但字里行间却把爷爷那份超越血缘的爱描摹得格外感人。我轻声问他愿不愿意投稿,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好像要用这无声的铅字,报答那重于泰山的养育之恩。
时光飞逝,看着学生们的文章一篇篇见诸报端,我心中甚感欣慰。然而最令我沉醉的,仍是每一次灯下批阅习作时的细细琢磨——我渴望从字里行间发掘蒙尘的璞玉,耐心打磨,助其绽放光华;也期待为已然精彩的文章再添点睛之笔。这份执着,源于同一个愿景:愿更多少年能在写作的天空中真正展开翅膀,自由翱翔。
回望这段温暖而明亮的旅程,不正是《昭通日报》的“少年”专栏,以文字为薪、以希望为火,将我这样一个临近退休的教师,重新淬炼成了仍乐于执笔、心始终炽热的“少年”吗?
难舍“少年”,但令我欣慰的是——如今,“少年”已生出双翼,轻盈地飞入越来越多人的心底。
愿每一个曾被这片天地温暖过的人,都能永怀赤子之心,始终保有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成长的期待。当你在自己的天空展翅高飞时,亦不忘俯身牵引更多尚在起步的少年——让“少年”的光芒穿云破雾,照亮那些从未被照亮过的远方。
(作者系昭阳区太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