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9 11:03淤泥渐消,炊烟再起。威信县麟凤镇柏香村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不断挥汗清淤,帮助乡亲们恢复家园。洪水与山体滑坡曾严重威胁着村庄,但危险区域的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实现人员“零伤亡”。这道由预警网格、党员脊梁和群众信任共同筑成的“红色堤坝”,牢牢守护着柏香村的安宁,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力量。
灾后重建的起点
7月9日8时,汛情趋稳,工作重心由紧急救援转向灾后重建。连续作战的疲惫尚未消退,新的任务便接踵而至,村党总支立刻行动,动员党员、志愿者组成抢险突击队,全力抢修受损基础设施。
道路塌方是“拦路虎”。面对9处塌方路段,突击队员们挥汗如雨,昼夜奋战:清淤泥、搬石块、疏交通……经过3天全力抢修,受阻道路全面恢复通行。此外,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干部走访受灾群众,精准摸排需求,及时发放物资,协助清理房屋。对于严重受损的家庭,协调安排临时住所,确保人人有安全栖身之地。
惊心动魄的清晨
7月9日7时,柏香村发生山体滑坡,导致1栋房屋损毁。由于前期排查到位和网格长严格执行转移指令,该户居民已提前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前两小时,村党总支刚刚完成一次紧急救援行动。排查中发现2名群众被困于洪水中的车辆内,情况十分危急!村党总支立即组织救援,调派铲车赶往现场。在湍急的洪流和倾盆的暴雨中,党员干部协同配合,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面对获救群众的连声感谢,浑身湿透的党员们笑着说。
暴雨肆虐的夜晚
柏香村正是凭借未雨绸缪的严密网格,才为成功避险提供了保障。7月8日20时许,收到重要天气预警后,柏香村党总支瞬间进入“战时状态”。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全部下沉网格,按照“1373”应急避险转移工作法要求,对地质灾害点、低洼地带、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展开拉网式排查。党员干部们冒着大雨逐户敲门、喊叫,安全转移13户35名群众。“每次预警,我们都要重点确认石老三家是否转移到位,这次也一样,电话加现场确认。”村党总支书记王云说。面对并未减小的雨势,为防止次生灾害,村干部们就地成为“守卡员”,在多个危险点位设置卡口,持续开展巡查值守。
奇迹的种子,早已在汛前播下
防汛,功夫在平时,关键在预警。柏香村党总支在汛期前就组织力量完成全域风险排查,设立多个监测点;重点落实“双机制”: 严格执行防汛“1262”预警响应机制,创新运用威信县“1373”应急避险转移工作法(核心:快速响应、精准转移),以相邻3户为单元建立网格,明确网格长和安全转移地点,构建起严密的避险责任网。通过挂片干部“点对点”联系网格长,再由网格长负责叫应并组织本网格3户村民迅速转移。正是这张平时织就的“安全网”,在灾难降临的危急关头,成为守护生命最坚实的屏障。
当恢复重建的步伐踏过泥泞,柏香村党总支以高效的组织、无畏的行动和科学的机制,在洪水和山体滑坡前创造的“零伤亡”奇迹,已然成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生动的实践。
通讯员:申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