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云南大理:多措并举护清波 洱海透明度创20年新高

 2025-08-17 19:28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大理8月16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实习记者 白欣然)八月的大理,洱海碧波荡漾,洁白的海菜花随水摇曳,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被誉为“水质试金石”的海菜花重现盛开,不仅是一道独特风景,更见证着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洱海保护治理上的扎实成效。近年来,大理州始终牢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使命,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治理,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推动洱海保护迈向更高水平。

洱海荡漾的海菜花是水质好的标志(央广网实习记者 白欣然 摄)

据介绍,在截污治污方面,大理州按照“依山就势、有缝闭合、管渠结合,分片收处、集中处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洱海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截至2025年6月30日,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累计处理水量达12324.17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COD)13511.55吨、氨氮1820.5吨、总氮2809.41吨、总磷438.77吨。项目引入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并配套智慧监管系统,实现污水收集和处理全流程的数据透明化。监测结果显示,自2016年工程开工以来,洱海水质持续改善,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评价为“优”。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洱海透明度从2021年的1.79米提升至2022年的2.29米,创近20年最高水平。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手段正成为洱海治理的重要支撑。大理州建设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协同管理、信息服务、业务应用、智能感知六大功能模块,对湖体地形、水质、入湖水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具备短期预警和中期预判能力,为洱海量身打造“治理方案”。平台运行后,洱海保护的第一手数据能够实时获取,治理决策更加精准。

污水收集处理后变回澄清(央广网实习记者 白欣然 摄)

湖泊治理是全球性难题,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尤为关键。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研发推出“洱海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突破了以往单一理化指标的局限,从“干净、清澈、生态、共享”四个维度,设置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水质监测、水生动植物及湖滨景观等八项指标,形成系统化的水生态考核。

“以海菜花为例,它曾一度消失,如今恢复生长,对水质改善具有直观指示意义。”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欣泽介绍说。作为“洱海指数”的一部分,海菜花的分布和生长状态被纳入量化指标,反映了洱海保护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洱海指数”的应用,将为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

迎着八月的晨光,湖面与花海相映成趣。洱海的清波与盛放的海菜花,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美景,更是洱海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大理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统筹推进流域保护与生态修复,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丽画卷不断延展。


来源:央广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央媒看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