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5 15:18在盐津县大坪苗族村寨里,陶兰站在纯木制织布机旁,看三姐如何让这个“老古董”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声响。这微弱的“心跳”,是苗绣千年血脉的搏动。
豆蔻年华时,陶兰羡慕地注视着姐姐,看姐姐手中的绣针上下翻飞,一件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渐渐成形。她央求姐姐手把手教她:“我也要给自己绣一件!”凭着这份热爱,尚不解图案深意的她快速掌握了刺绣技巧,针线在布料上灵巧游走,技艺在悄然间成熟。多年后,为精研这门传统手艺,她走遍村寨寻访每一位老艺人。从图案的精心设计、刺绣时的飞针走线,到裁剪制衣的分毫拿捏,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也凝结着无数汗水。时光不负,她终将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精髓握于掌心。
然而,陶兰心中埋藏着更深切的渴望:让古老苗绣在当代焕发新生机。她大胆创新,拆解重组传统图腾——靛蓝底布上的蝴蝶图案搭配桃红丝线,鲜花纹样巧妙融入现代设计骨架。此外,她还不拘一格,借鉴苏绣的精细和十字绣的规整技法,让传统苗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色彩张力。
为了推广苗族服饰文化,陶兰带着这些创新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向每一位参观者细述针线背后的历史温度、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
可是,村寨里唯一运作着的木制织机一年仅能“吐”出三四匹纹理细腻的土布,勉强够制成四五件珍贵的衣裙。全手工制作一套苗族服饰更需倾注一年多的心血。销路有了,产量却跟不上,如何能实现传承发扬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陶兰冥思苦想,终于明白,守护文化不仅靠个人,更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凝聚薪火相传的群体力量。于是,她的工作室向村中懂苗绣的年轻人敞开大门,在一针一线的接力教学里传承古老技艺,同时也为乡亲们增添了一份收入。
近年来,这些既扎根民族沃土,又契合现代审美的服饰备受欢迎,每年能收到近200份订单。“不仅挣到了钱,还传承了传统文化,我很开心。”陶兰说。
前不久,陶兰被列入昭通市2025年度市级乡村工匠(刺绣印染·苗绣)拟认定名单。可以说,在她指尖翻飞的不只是简单的丝线,还是大坪村338户苗族人家世代延续的文化基因。从日升至日落,绣娘们围坐在陶兰的工作室里,针尖下飞舞的蝴蝶与怒放的鲜花,正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它粗犷而明艳,质朴却永恒,在布匹之上,在时间之中。而陶兰,如今已将她的目光投向传统织布技艺,从最基础的排线学起,竭尽全力传承民族技艺。
通讯员:田入尹 唐 欢 王濒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