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4 16:31迎着夏日的骄阳,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进云南省大关县天星镇鱼孔村范家堡,一栋占地300平方米的牛舍在绿树掩映中格外醒目。“哞”,几声悠长的牛叫划破宁静,养殖户蔡文卫正操控着铡草机加工青草饲料,妻子则将拌匀的草料均匀撒入食槽,40多头西门塔尔牛摇头摆尾地享用“午餐”,膘肥体壮的牛群与整洁的圈舍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
政策春风吹暖创业路
“厂房300平方,2023年开始投入使用,主要养殖西门塔尔牛,目前共有40多头,其中母牛30余头,做梦都没想到,能发展到今天!”蔡文卫望着牛群感慨道。这位左手截肢的农村汉子,曾因身体残疾在外务工屡屡碰壁。2022年,在村上组织的创业培训会上,他得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后重新燃起希望。“提交申请几天就拿到10万元贷款,政府不仅免了担保,人社局还派人上门指导资料填报。”如今,蔡文卫的养殖场年出栏肉牛20余头,年产值达20余万元。
在大关县,像蔡文卫这样的受益者不在少数。近年来,大关县聚焦创业人群急难愁盼事项,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优化贷款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支持、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发展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2025年,大关县持续落实“10万元免除反担保”政策,及时解决创业人群的贷款难题,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业土壤。截止目前已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70万元,扶持116户家庭创业,带动22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循环农业激活乡村动能
“为保障出产‘一生青草,一碗好肉’的高品质牛肉,我们种了30亩牧草、25亩糯玉米,牛吃青饲料,粪肥养土地,玉米出售、秸秆变饲草,形成闭环产业链。”蔡文卫算起生态账:每天消耗的350公斤青贮饲料中,基本都是自家种植的皇竹草和玉米秸秆,不仅降低成本,还带动同村在家妇女季节性务工增收。农闲时,村民们在养殖场割草、晒料,每天能挣100元工钱,“对于我们这种不能外出务工的人来说,不仅能赚钱贴补家用,还能照顾家里,很方便”,同村的一位村民说道。
在产业循环中,牛粪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点睛之笔。蔡文卫开着拖拉机将处理后的牛干粪免费送到村民地头,既改良了土壤,又解决了养殖污染。“用牛粪种出的蔬菜口感好,每亩能增产15%。”村民老王捧着刚摘下的青椒笑着说。这种“养殖+种植+就业”的模式,让小山村焕发新生机。
精准服务筑牢振兴基石
“以前贷款要跑两三趟,现在手机上就能申请,今年我又贷了10万元,准备再扩大点规模”,蔡文卫展示着贷款申请界面高兴的说道。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关县采用“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线上”利用“大关人社”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政策,定期发布政策解读文章、申请流程指南等内容,提高政策知晓度;“线下”组建4支政策宣讲队深入村社区、企业,举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讲会,向创业者发放宣传资料、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现场答疑解惑,激发创业者的参与热情。今年已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同时,以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服务对象,在申贷材料准备、借款人资质审核、贷前检查、贷款发放等环节,多部门协调联动,通过高效的服务和优惠的利率,及时解决创业群体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带动就业创业的同时,积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石。
创业担保贷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挑起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大关县正持续深化“提质快办”行动,重点扶持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让更多像蔡文卫这样的创业者扎根乡村,以产业兴旺带动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大关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