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这件事,云南省委书记“时时放心不下”

 2025-07-09 09:04  来源:长安街知事

7月5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洪水突袭独龙江》,用40多分钟探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5·31”自然灾害背后人员零伤亡的密码——“1262”精细化预报和响应联动机制(简称“1262”机制)。

刚过去的6月,应急管理部一份通报引发关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0起灾害避险案例被全国通报表扬,核心原因就仨字:零伤亡。

要知道,5月23日入汛以来,云南省单点性、区域性极端强降水较多,洪涝地质灾害多发。但这10起案例硬是实现了“雨前雨中抢跑”,把危险掐灭在萌芽状态。通报指出,这得益于云南省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得益于省、州、县、乡、村、组六级干部同频共振、责任一体化抓实防汛救灾工作,得益于严格落实并成熟运用“1262”机制。

这些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转移的人数各异,但都有两个最大“公约数”——一个是“0”,人员零伤亡;另一个是“1262”,全都做到了严格落实“1262”机制,及早发现、精准研判、果断处置。

实践证明,“1262”机制有效运转,为保障汛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洪水突袭独龙江。央视《新闻调查》画面截图


时间拉回2022年5月29日。

同样是汛期,当时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正遭遇“5·27”暴雨洪灾,王宁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召开防汛救灾工作专题会议,检查调度抢险救援工作,要求“深刻吸取教训”。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调研全省防汛工作,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

他强调,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提高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对暴雨的预测监测能力水平。要完善预警响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防汛工作一线、直达工程管理单位、直达水库,直接到村、到户、到人。

提高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和完善预警响应机制,这便是“1262”机制的起点。

2022年至2025年,王宁连续4年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省防汛工作。强调最多的,就是那句领导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全省安全度汛。

2023年5月9日,王宁强调,要坚持关口前移,加强全省统一调度指挥,强化“1262”精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提高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完善直达自然村的预警“叫应”机制。

2023年5月9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省防汛工作。黄兴能/图

2024年8月2日,王宁要求,各级防汛指挥部及时复盘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完善提升“1262”机制,进一步提高精准预报预警、精准指挥调度水平。

2025年7月3日,王宁要求,务必在工作机制上优化深化,进一步完善用好“1262”机制,确保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做实网格化管理,加强上下游联动,做好夜间巡查,精准预警叫应到村到户到人包括流动人员,及时、果断、坚决组织转移避险。

4年来,王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1262”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防汛工作有了明显改善。

2024年,云南交出了一份历史性答卷——首次实现自1950年以来汛期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

今年4月15日以来,省级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和专题服务信息199期。全省4.19万余台(套)监测预警设备实时监测878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趋势,现阶段发布的近5万条预警信息均得到妥善处置。

今年上半年,已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5起,有效保障了343名受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这些数字背后,正是“1262”机制日夜运转的身影。

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杨冬春在复盘时,说了两个后怕的事:一是尽管做了很充足的心理准备和工作准备,但“5·31”自然灾害还是远远超过了所有预期;二是从来没有想过村与村之间交通会全部断掉,从来没有想过所有通信会全部中断。

好在,“1262”机制是一个很科学的机制,12小时的预报、6小时的预报和2小时的预报,让基层的同志能够精确认识到,哪些地方该采取什么行动。

独龙江乡转移疏散群众。央视《新闻调查》画面截图

天灾无情,考验的正是工作中的短板。经历过生死考验后,基层的建议更实在:

应急物资不能“一村储备供上下游村庄”,要分散到每个村落;

要用更高标准建基础设施,如江岸的护坡挡墙,得建得更厚实些;

通信中断时的备用方案得更完善。

这些来自一线的智慧,正让“1262”机制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战斗力。

对云南来说,这个夏季汛期的考验,还未结束。

正如7月3日王宁调研全省防汛工作时所强调的——当前,云南省多个区域连续降雨,防汛工作处于关键时期,决不可掉以轻心,决不能懈怠。

这套经过实战检验的“1262”机制,既是应对天灾的盾牌,更是干部担当的试金石。毕竟,守护好每一个“零伤亡”的背后,是无数人“时时放心不下”的坚守。

什么是防汛“1262”机制?


来源:长安街知事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时政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