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03 10:12昭通有这样一支民间公益力量:从地震废墟中的紧急驰援,到脱贫攻坚一线的暖心坚守;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基层治理创新,到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实践,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安然公益”)用专业与坚守诠释文明内涵,用十年风雨兼程打造出全国文明单位的亮丽名片。
2025年,安然公益以“专业社工+全民志愿”的创新实践,摘得“全国文明单位”桂冠,为昭通这座“志愿之城”再添光彩。
党建引航 在时代大考中践行初心
2014年成立的安然公益,从诞生之日起就将红色基因注入公益血脉。“鲁甸发生6.5级地震时,我们设立了紧急救援志愿服务处,有条不紊地开展志愿者招募调度、捐赠物资收发登记、受灾群众转移接送等工作。”安然公益会长臧庆富回忆道。这支在救灾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队伍,此后全程参与了昭通脱贫攻坚战,在靖安新区、卯家湾两大全国最大跨县区安置区,创造出“群众点单—社工设计—志愿者响应—积分激励”的社区服务闭环模式。
安然公益在昭通城罗炳辉广场为癌症患者孟加友筹集善款。
安然公益十余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筹集4000余万元捐助款物,实施50余个项目,组织600余场活动,发动50余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0万小时,直接受益人数超30万人,助力昭通跻身全国“志愿之城”行列。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凝聚着安然公益对社会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公益事业的不懈追求。
臧庆富说,安然公益始终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党建为引领,秉持“公益为民”理念,持续探索公益事业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每一项公益活动都能取得实效。
安然公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希望。采用“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志愿服务”模式,关注“一老一小”群体,开展“留守儿童七彩课堂”“老人爱心粥”“积分超市”等特色项目。通过外部志愿服务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互帮互助,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成功打造“幸福馨居”模式,这一模式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样板。自2019年起,安然公益进驻靖安新区、卯家湾,为安置区群众提供服务。在“幸福馨居”模式的基础上,经过3年创新实践,安然公益总结提炼出新时代社会工作版的“枫桥经验”,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经验、新模式。
据昭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市民政局登记、主管的4A级慈善组织,安然公益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公益服务,在灾害救助、儿童关爱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总能在党委和政府最关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找到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的切入点,用最温暖的方式服务有需求的“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群体。
专业赋能 构建社会治理新生态
最令人瞩目的是安然公益在未成年人保护实践方面作出的贡献。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后,安然公益主动联合昭阳区人民检察院建成全市首个“一站式”保护中心。该中心配备了专业的软硬件设施,沙盘治疗室的微缩玩具、音乐治疗室的舒缓旋律成为治愈未成年人心理创伤的“非药物处方”。
昭阳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司法调查+心理干预+家庭教育”全链条保护机制,安然公益参与的附条件不起诉案例帮教成功率高达91%。
文明深耕 让公益种子生根发芽
学生郭乐陶参加了安然公益的托管项目,她说:“在假期和周末,我来到这里认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新朋友,并一起参加了各种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也增进了我对社会的认识。通过参加端午节文艺汇演等活动,我们学到了新知识,锻炼了组织和沟通能力,收获颇丰。”
志愿者蒋忠伟的周末时光都在公益托管班度过,他说:“安然公益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利用节假日为孩子们提供阅读辅导。我相信,播撒在孩子心中的公益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作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总枢纽”,安然公益已建立起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的志愿服务网络,推动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突破60万人。
从紧急安置到灾后援助,从“老人爱心粥”到“留守儿童七彩课堂”,安然公益将临时救助转化为长效帮扶。他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还注重精神上的陪伴与引导,让受助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从而重拾生活信心。安然公益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不仅解决了受助者的实际困难,还在他们心中播撒了爱与希望的种子。
“下一步,安然公益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公益事业新模式、新方法,努力将爱心的种子播撒到更多需要关怀的角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臧庆富说。
安然公益用十年时间证明:文明不是口号,是危难时刻的担当,是平凡岁月的坚守,是让乌蒙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