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评论:让“送文化百千万工程”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2025-05-20 15: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昭通市从2010年启动“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惠民演出活动,宛如一股强劲的春风,为农村大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送文化百千万工程”以“送文化下乡、促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文艺演出、科技普及、卫生服务等多元形式,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精准输送到农村。这一工程绝非简单的文化活动堆砌,而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更是以文化振兴推动农村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破解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通过知识传播提升群众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智慧力量;通过文明倡导重塑乡村精神风貌,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通过资源下沉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最终服务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从“送欢乐、送知识、送健康”的具体切口来看,“送文化百千万工程”将党的关怀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科技知识普及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文艺演出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让农民在精神层面得到滋养;卫生服务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为农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种“软硬结合”的模式,既解决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燃眉之急,又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看到,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构建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文艺团队的持续输入,不仅填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更搭建起党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工程成为凝聚基层共识、增强政治认同的有效载体,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传统“输血式”帮扶不同,“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更注重以文化提升人力资本,通过培养本土人才、传播先进理念,助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乡村振兴的“造血式”赋能。它将文化服务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然而,要让“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持续发挥效能,还需不断创新与突破。当前,要突破“送文化”的单向模式,构建“种文化”长效机制。培育本土文艺团队、建立乡村文化合作社,推动外来资源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覆盖面,解决偏远地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文化服务不留死角。

同时,“送文化百千万工程”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形势,避免“一刀切”。要建立动态调研机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定制内容,如对青壮年劳动力侧重技能培训,对留守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对民族地区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将文化服务与电商助农、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等有机结合,通过文艺活动宣传特色农产品,打造文化IP带动乡村旅游,引导企业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公益与商业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昭通的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根基的夯实。开展“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需要以“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指引,强化三个方面工作:将文化惠民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加大财政投入与人才激励力度,破解基层文化队伍“空心化”难题;强化监督评估,杜绝形式主义,真正让文化服务“活”在田间地头、“暖”在群众心头。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送文化”到“兴文化”的跨越,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让乡村振兴的乐章在广袤农村大地奏响最强音。


作者:谭泽涛

一审:陈允琪  一校:谭泽涛  二审:王朝飞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允琪  一校:谭泽涛  二审:王朝飞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