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评论 | 要把村干部培养成农特产品“乡村代言人”

 2025-05-18 19:3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近年来,各地村干部纷纷跨界“出道”,村支书、村干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为家乡代言,推介农特产品、展现乡土文化。这一举措尽管有“不务正业”之嫌,但对乡村农特产品推广和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

大广大农村,经历了脱贫攻坚和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特产品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规模与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很多农特产品存在“藏在深闺无人识”尴尬境地。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微信、抖音、快手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的诞生,不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闲暇生活,也诞生了一批“网红”,直播带货这一手段也造就了一批“富人”,推动了各地的农特产品不断进入市场,并获得了认可。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战略,打造了昭通苹果、盐津乌骨鸡、大关筇竹笋、彝良天麻等一批高原特色农特产品。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对农特产品及品质有着更深的认识,他们的加入到产品的推销过程中,不但能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更锻炼了乡村干部的销售能力。如在上海市闵行区的对口援建下,万和村通过培育1725名直播带货人才,搭建“电商直播+就业创业”平台,带动3500余户农户增收,实现直播创收2.4亿元。村干部杨奇从外出务工青年转型为“乡村CEO”,带领村民经营农家乐和星空露营地,仅2023年“十一”假期便吸引游客8万人次,营收达640万元,户均增收超1.2万元……乡村干部的加入,探索出一条“流量赋能产业、文化激活乡村”的创新路径。

乡村干部的“触网”实践,本质上是乡村资源与互联网经济的深度融合。村干部的“出圈”不仅是身份转换,更是乡村价值的重构。通过一部手机、一方屏幕,乌蒙山的农产品走出大山,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获得新生,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动。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为西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在数字化浪潮中,乡村不必等待“输血”,而能主动创造“造血”的无限可能。


作者:杨全伟

一审:谭泽涛  一校:杨全伟  二审:倪 娜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杨全伟  二审:倪 娜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