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5-11 15:03站在殷家巷口,眼前的小巷花影婆娑。微风掠过青石板路,卷起几片桃花,烤肠的香气裹挟着花香扑进鼻腔;巷口的早餐店热气氤氲,形似月亮的油糕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过往行人;铝锅中蒸腾的玉米热气与清晨逐渐升腾的水汽交织在一起。
一位早起的老妇人,挑着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穿过几条街巷后,将蔬菜轻轻放在路边,略显拘谨地叫卖着:“自家种的小葱,非常新鲜。”她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篮子里的蔬菜像是她精心呵护的孩子,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清晨的露珠。马旭小吃店内,食客们“甩”着米线;身着不同颜色工装的快递小哥忙碌地从小巷穿过……
巷子里,偶尔传来几声电动车的鸣笛声,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上学的孩子们穿着红黄相间的校服,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在早餐店门口停下脚步,用稚嫩的声音喊道:“阿姨,煮碗米线。”
这些声音交错在一起,融入清晨弥漫着食物香味的空气中。居民们陆续打开门户,小巷里的人家也开始了新的一天。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的流行,修表这一职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殷家巷里一间不起眼的钟表店仍在坚守着。门头招牌上,木刻的“重庆国泰钟表店”遒劲有力。71岁的许际明日复一日地守着这家老店,每天执着地开店营业。这间不起眼的老店默默地诉说着关于时间的故事。
走进店内,一股浓郁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时钟,柜内陈列着各式手表。许际明坐在角落里,手执镊子,轻巧地从去渍油中夹起齿轮,精准地嵌入机芯之中。随着他熟练而沉稳的动作,停滞的指针重新跃动,仿佛生命的力量再次流淌。他用一双手,让偏离的时间轨迹重归正轨,分毫不差。
许际明的工作台十分简陋:一张历经岁月磨砺的老木桌,桌上摆着一盏昏黄的小台灯,还散落着许多修理工具与零件。这方寸之间,是他修复时光、雕刻岁月的舞台。
每天开店后,许际明便埋头工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我不觉得枯燥,每次看到修复好的钟表,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他如医者般精准施治,运用磨、补、驳、焊、接、镶等技艺,让停滞的钟表“重获新生”。
时间回溯。1981年,许际明跟随朋友从四川广安来到昭通。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立足,他开始自学钟表修理手艺。凭借勤奋和悟性,他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
1988年,许际明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他在原西街旅社的前台旁,租了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角落。尽管空间狭小,但这里却成为他事业的起点。同年,妻子曾玉蓉带着大女儿来到昭通,夫妻俩共同经营这家钟表店。30多年间,许际明和曾玉蓉见证了昭通城市的变迁,也亲历了钟表行业的兴衰浮沉。这门手艺不仅让他们得以养家糊口,还让他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夫妻俩的钟表店不仅仅是修表的地方,更是邻里间交流情感的小小据点。
曾玉蓉笑称:“我们喜欢昭通,喜欢昭通人的淳朴善良。如今,我们也算是昭通人了,这一辈子就在昭通扎根了。”
时至今日,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三转一响”早已成为历史,但许际明依然坚守着这方小小的天地,修理着各式各样的钟表。他用匠心诠释着对时间的尊重,为人们校准流逝的时光。
许际明长叹一声:“手表行业大概不会东山再起了。现在我还干得动,干不动就休息了。”
择一事终一生,许际明耐得住寂寞,在城市一隅坚守了44个春秋。无数个日夜,他与钟表的“嘀嗒”声相伴,仿佛时间的流逝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曾玉蓉常常站在巷口,凝望着远方,她总会不经意地抬起手腕,凝视着缓缓移动的指针,眼中盛满了对漂泊在外儿女归家的期盼。
午后,阳光从云层中钻出来,殷家巷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骑车的人穿梭其中,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响。行色匆匆的路人,或三两结伴,或独自前行,因为这里是爱民路到西街的捷径,所以许多人都选择走这条路,快递小哥自然也不例外。穿着不同颜色工装的快递员来回奔忙,成为殷家巷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踏入这条布满岁月痕迹的老街巷,只见墙皮脱落的红砖房在风吹雨淋下破旧不堪。巷子里的店铺没有华丽的装修,昏暗冷清是常态。多数业主将老房子租给生意人当作仓库,里面存放着各式各样的货物。由于小巷基础设施逐渐老化,老街坊有的搬走了,留下来的彼此之间也很少往来。
日子虽冷清,但总要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不远处,中通快递门店内,快递员正忙着整理堆积如山的包裹。店主王中香是巧家人,自2013年在殷家巷租下第一间门面后,她的业务逐渐发展壮大,从一间门面扩展到四间。如今,这家快递点已发展成集收派、仓储、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驿站。
王中香运营快递点始终具有超前意识。这天,她在两个门面内安装了24小时智能快递柜,另外两个门面则改作仓库。新增的智能快递柜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顾客再也不用担心因快递点工作人员下班而无法及时取件。
随着电商市场不断下沉,这家快递点的日均包裹处理量从700多件攀升至1000多件。这里不仅是快件流转的枢纽,更承载着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昭通苹果、小草坝天麻、大关火腿月饼……每到节日,这些土特产便被精心包装成沉甸甸的思念,跨越万水千山,送至远方亲人手中。王中香和她的团队忙碌却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每一个包裹,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这份工作不仅维系着他们的生计,更传递着家乡的风味与亲情的温暖。
“遇到投诉首先要倾听客户诉求,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情绪出口。”王中香边整理快递边说。作为一名资深快递从业者,她早已总结出一套服务心得:一旦发现包裹破损,便主动联系客户协商赔偿事宜;遇到超时件,提前与客户沟通;对易碎品、生鲜等特殊物品,单独做好标记。面对客户将商家漏发错怪到快递点的情况,她总是耐心解释,甚至主动协助客户联系商家核实。问及未来规划,王中香笑着指向窗外:“我们正和本地合作社洽谈农产品直供事宜,以让更多家乡味道走向全国。”
时光悠悠,不少人经常从殷家巷走过。长大后,街道越建越宽,巷弄越走越少,巷子的记忆日益模糊。此时再走一走殷家巷,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曾经的记忆一一浮现,陌生的是巷子中有许多人事已非的变迁……
转过快递点的拐角,殷家巷南段的围墙布满裂纹,裂得最深的那道凹槽下,歪挂着一块铁皮招牌——“昭通老年医院”。锈迹侵蚀了“老年”二字,却无法驱散巷子里弥漫的药香。隔壁理发店的老周说,这块招牌在雨夜里会发出声响,像当年急诊室的推门声。
30年前,这扇门背后聚集着一群“白大褂”——袖口被磨得发亮的医者。他们是从公立医院退休的专家:心血管科的老王、中医科的老吴……这些名字在昭通的暮色里沉浮半生,又在此处重新“靠岸”。狭窄的医院内总是人满为患,病人挤在长条凳上候诊,手里攥着看不懂的药方。老王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为病人把脉,嘴里念叨着:“脉象有点沉,最近是不是没睡好?”中医老吴则在一旁手执银针,手法娴熟地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落下的每一针都凝聚着医者的智慧和医术的精湛。
如今,昭通老年医院虽已不复当年盛况,但那份医者仁心依然在巷子里流传。
多方打听,得知曾在此工作10多年的医生殷家文如今已自立门户。当初,殷家文选择到昭通老年医院,正是冲着那群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而来——30多年前,殷家文从一家医院辞职,毅然到此工作。
“在这里,医生能磨出真本事。”殷家文说。
殷家文的诊所位于枫园路,空间虽然不大,却承载着他对医学的执着与追求。走进诊所,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鼻而来,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每一面都诉说着一个患者康复的故事。
殷家文面容慈祥,眼神中流露出坚定与从容。他耐心地询问患者病情,细致地为他们检查身体,然后开出药方。药方简洁明了,每一味药都恰到好处。
殷家文回忆起1995年救治过的一位患者。那是一个夏夜,急诊铃比往常更急促,一名男子蜷缩在担架上,嘴角发白,浑身冒汗。一辆山地自行车歪倒在医院门口的冬青丛里,车头挂着的里程表定格在“6321公里”。
“梁作舟,唐山人,骑行中国,途经昭通时发病。”病历本上的字迹工工整整,这是殷家文从老专家那里学到的:越是紧急,越要从容落笔。
梁作舟长途骑行至昭通后,突发疾病却无力支付医药费。殷家文了解情况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免除其全部费用。他说:“医者仁心,我们不能因为病人没钱就放弃救治。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殷家文不仅医术精湛,更怀仁爱之心。在他的诊所里,常有困境中的患者前来求助,而他总是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有时,他会免费为患者提供药物;有时,他会耐心地讲解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关于医者、关于小巷的故事,也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夕阳西下,老人们坐在巷口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只顾追逐打闹,把欢声笑语尽情地洒落在巷子里。小巷里的人和事被不断刷新,旧日篇章正悄悄翻页。暮色中的殷家巷像一本摊开的旧书,墨香四溢,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印记,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