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8 14:534月26日,春风轻拂,芳菲浸染。昭通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开展的为期一天的“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研学活动秉持“跟着文物穿越历史”的核心理念,以“人文历史故事+非遗文化传承”为主线,200余名师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实现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深度交融,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书写了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传承文化 启迪童心
“桑梓常得聚会,甘棠永留芳名。”广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广东商人在昭通设立的同乡会馆,兼具议事、娱乐等功能。步入广东会馆,馆内每一处陈设都透露出广东文化的独特韵味。精致的木雕、华丽的彩绘,吸引着孩子们;陈列的商号名录、契约文书等史料,把昭通“滇铜京运”时期全国商帮云集的盛况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把苗族蜡染服饰与广东潮绣进行对比,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昭通昭阳古城区的人文历史故事领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件物品都在讲述光阴的故事!”孩子们被精美的剪纸、神奇驴皮影作品、栩栩如生的面塑、竹编、马树红毡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吸引。学生李昱芊感叹道:“真是太美了,古人真实太厉害了!”讲解员生动的介绍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哇”声一片中,传统文化的永续密码正悄然浸润童心。
手作之美 纸间绽放
“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来到陕西会馆,讲解员介绍了古代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并重点讲解了东汉时期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常见材料,经过捣烂、制浆等工序,最终造出了轻便、廉价的纸张,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原料撕碎,浸泡于水中,打浆后,通过纱网漏出,然后吸水、晾晒……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十足的耐心。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用滤网抄纸,将滤网倾斜放入纸浆中,轻轻摇晃,使纸浆均匀地覆盖在滤网上,缓慢提起滤网,让多余的水分滤出,再舀起纸浆补充比较薄的地方,填充均匀。铺好一层纸浆,学生们在上面轻轻地放上了花瓣和满天星,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花草纸”,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浪漫。经过一番努力,一张张充满童趣的纸张终于诞生啦!学生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有的纸平整光滑,有的纸花纹独特,还有的纸散发着淡淡的花草香……每一张纸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马诺涵说:“这是我第一次制作纸张,感觉非常神奇。原来我们平时用的纸是这样制作出来的,非常敬佩古人们的智慧,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张纸。”古法造纸不仅让学生们体验了传统技艺的魅力,还传承了这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孩子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实践,让他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样的体验将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德育处主任刘亚妮说。
此外,学生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印刷甲马,感受昭通本土传统工艺的魅力。研学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