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专题丨对昭通文学的破圈思考

 2025-04-24 10:10  来源:昭通日报

导  语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值此春光明媚之际,云南省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系列活动在昭通启动“,昭通作家群”文学创作座谈会同期召开。

昭通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昭通作家群”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文学创作群体,现有中国作协会员41人、省作协会员139人,全市业余文学创作者达3000余人。近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篇至400篇。

昭通作家扎根生活沃土,讲好民生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作出多部精品力作。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进一步提升了昭通文学的影响力。本期《昭通日报》特推出专题,呈现文学界对昭通文学的寄语与期待。


初中时,“昭通作家群”这一响亮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时,昭通文学前辈的作品在同学中传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

上大学后,我有幸得到昭通市文联和作协的培养。至今难忘假期里参加过的研讨会、改稿会、讲座等,这些活动让我开拓了视野,得到了鼓励,也更加坚定了我走文学道路的信心。

虽然自2007年起我便一直在外求学、生活,但每当听到“昭通文学”4个字时,我都倍感自豪。在这个时代,能拥有一个文学故乡是难得的幸运。据我观察,在全国范围内,昭通当代文学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管是专业水平、创作成果还是队伍建设,都有亮眼的成绩,遥遥领先于全国很多地方。从长远来看,文学传统对于昭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因文学而扬名的城市颇多,西湖、泰山等景区亦因诗歌而扬名。

这几年,中国作协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文学破圈。在这方面,昭通文学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小说的影视改编,硕果累累。建议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化发展:继续强化与影视、文旅的破圈合作,打造特有的文学IP。可以考虑打造以文学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比如设计一条既能体现昭通自然风光和民俗历史,又能融入文学元素的“文学线路”。通过与文旅部门及旅行社合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待条件成熟时,可凭借该线路申报国家级文旅线路和相关奖项。举办避暑文旅节,对前来走访昭通文学线路的游客,推出免票、折扣等优惠,鼓励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旅行笔记,对内容优质者给予奖励。创建基层文学创作基地,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设立创作联系点,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文学机构和作家群体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组织作家体验生活,创作与昭通有关的作品,开发文学IP衍生产品;同时,加强与各类媒体的联动传播,全方位推广昭通文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学项目,对资助文学活动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荣誉授牌,配合其开展相关宣传,帮助其提升文化附加值。

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最后,衷心祝愿昭通文学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杨碧薇

一审:谭泽涛  一校:杨碧薇  二审:倪 娜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杨碧薇  二审:倪 娜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专题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