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4-24 10:00导 语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值此春光明媚之际,云南省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系列活动在昭通启动“,昭通作家群”文学创作座谈会同期召开。
昭通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昭通作家群”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文学创作群体,现有中国作协会员41人、省作协会员139人,全市业余文学创作者达3000余人。近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篇至400篇。
昭通作家扎根生活沃土,讲好民生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作出多部精品力作。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进一步提升了昭通文学的影响力。本期《昭通日报》特推出专题,呈现文学界对昭通文学的寄语与期待。
自20世纪80年代起,昭通文学在几代作家的接力耕耘下,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进之路。如今,昭通已形成400余人的作家队伍,涵盖老中青三代,成为中国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回首来时路,昭通文学的崛起令人感慨。20世纪80年代之前,鲜有昭通作家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随着文联成立、刊物创办,这片文学热土开始焕发生机。作家们以顽强拼搏、团结奋进、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将作品推向《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全国性刊物,并斩获众多重要文学奖项。经过艰苦努力,昭通作家的作品逐渐走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扎根昭通、潜心创作近50年的作者,我参与和见证了昭通文学的发展历程。我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著作14本、文集5卷,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及其他重要奖项。我的作品《好大一对羊》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获得国内外多项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韩文。多年来,我以扶持年轻作者为己任,为昭通文学作出了一定贡献。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改初衷,发挥余热,继续为年轻作者铺路架桥。
昭通文学的发展,关键在于薪火相传。多年来,昭通一直把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作为重要任务。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文学采风、邀请名家指导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这些举措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期待市委、市政府继续给予关注与扶持。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