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4-24 09:49导 语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值此春光明媚之际,云南省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系列活动在昭通启动“,昭通作家群”文学创作座谈会同期召开。
昭通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昭通作家群”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文学创作群体,现有中国作协会员41人、省作协会员139人,全市业余文学创作者达3000余人。近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篇至400篇。
昭通作家扎根生活沃土,讲好民生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作出多部精品力作。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进一步提升了昭通文学的影响力。本期《昭通日报》特推出专题,呈现文学界对昭通文学的寄语与期待。
昭通文学在云南文坛的崛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此之前,相较于昆明、曲靖乃至楚雄、大理、丽江等地,昭通文学的影响力相对有限。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昭通作家鲜有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作品。为推动昭通文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在此我想谈谈昭通作家的代际传承问题。
与人口不足昭通三分之一的丽江相比,丽江文学发展历程值得深思。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丽江就涌现出赵银棠、周霖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此后,丽江又走出王丕震、木丽春、戈阿干等作家:自1980年以来,以海男为代表,包括鲁若迪基、拉木·嘎土萨、和晓梅、冯娜等丽江作家代代相传,形成了持续的创作活力。反观昭通,虽然近年来作家群体表现亮眼,频频在全国重要刊物发表作品并斩获各类奖项,但繁荣背后已隐现危机——代际传承问题。
当前昭通作家群中,最活跃的仍是“50后”“60后”。“70后”“80后”作家无论在作品数量还是影响力上,都未能实现应有的超越。按理说,“70后”“80后”作家应该在昭通文学中“唱主角”。若不能及时解决梯队建设问题,待“50后”“60后”作家逐渐淡出,昭通文学恐将面临断层危机。
幸运的是,昭通“50后”“60后”作家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这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我们必须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培养“70后”“80后”作家,特别是要关注“90后”“00后”新生力量。
因此,昭通作家的代际传承已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好在昭通“50后”“60后”作家旺盛的创作势头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我们需在此期间推出切实举措,助力“70后”“80后”,尤其是“90后”“00后”作家成长,如此方能实现昭通文学的长久繁荣。
代际传承是昭通文学持续繁荣的关键。只有建立完善的作家培养机制,确保创作力量有序更替,昭通文学才能保持长久活力,才能在云南乃至全国文坛持续发出响亮的声音。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