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盐津人居环境整治点亮乡村振兴路

 2025-04-11 15: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盐津县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整治提升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盐津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山区实际,以“四抓四促”(抓规划引领促科学布局、抓示范带动促全域提升、抓群众主体促共建共享、抓长效机制促常态管理)为总抓手,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总体思路不仅明确了整治工作的方向,也为后续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指导。

在工作中,盐津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针对山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的特点,科学制定“一村一策”,结合各村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和群众需求,分类推进整治工作。例如,在河谷地区重点治理污水和垃圾,而在高山村落则侧重生态保护和风貌提升。同时,将生态保护贯穿整治全过程,推广“微改造、精提升”模式,最大限度保留乡土风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为了补齐民生短板,盐津县将农村厕所改造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头号工程”,按照“卫生适用、群众接受”的原则,采取“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模式,累计改造农村卫生户厕37771座,建设农村卫生公厕22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26%。同时,将厕所改造工作与资源化利用结合,推广“三格化粪池+自主清掏还田”模式,让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乡村旅游结合,在旅游村寨建设标准化公厕,配套景观绿化,提升服务功能;与文明习惯结合,通过“卫生家庭”评选、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在垃圾治理方面,盐津县针对山区垃圾收运难的问题,构建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体系,通过推广“两次四分法”和“积分换物”等方式,激励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在污水治理方面,按照“控源截污、生态治理”的思路,分类推进污水治理工作,建设了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对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经处理后就近就地还田灌溉。同时,积极开展“清河行动”,清理河道垃圾,守护绿水青山。

为了提升村容村貌,盐津县以“四化四美”(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庭院美、道路美、田园美、村庄美)为目标,实施了村庄清洁行动、绿美乡村行动和文化赋能工程,清理了道路、水塘、沟渠等重点区域积存的农村生活垃圾,完成了既定的绿化目标任务,改造提升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同时,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在苗族村寨、文化广场等地绘制民族风情主题墙绘,建设村史馆,传承民族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为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盐津县建立了新的长效机制,实行网格化责任管理,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落实责任到人。同时,引入专业公司负责垃圾转运和设施维护,实现市场化运营。此外,盐津还推行了常态化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项目资金、干部绩效挂钩。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盐津县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的现象基本消除,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村庄16个、市级美丽村庄45个、县级美丽村庄11个、精品示范村10个;创建省级绿美乡镇3个、市级绿美乡镇2个;创建省级绿美村庄3个、市级绿美村庄15个、县级绿美村庄120个。


记者 李丽娟 通讯员 马荣华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李丽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李丽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