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0 09:51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2025年,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主题,再次让公众的目光聚焦于这一特殊群体。从“救助”到“赋能”,从“补缺式帮扶”到“系统性支持”,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升级,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文明觉醒。
从“救助”到“赋能”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过去,孤独症群体常被视为需要终身救助的“特殊存在”。自2024年《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出台,标志着我国孤独症服务迈入“系统性赋能”新阶段。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的构建,意味着每个孤独症个体都能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获得适配资源,早期筛查为干预抢出黄金时间,融合教育为能力发展铺路,职业培训让成年后的人生有更多可能,社区托养则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这一转变,并非以替代成长来体现社会支持,而是搭建能让特殊群体自主发展的“脚手架”,政策从“保生存”转向“促发展”,每个孤独症个体都将获得打开生命可能性的钥匙。
早发现、早干预与科技赋能。医学研究显示,孤独症核心症状可能伴随终生,在三岁前的黄金期进行干预,则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早期干预的价值是为孤独症儿童搭建与外界沟通的“第一座桥梁”,AI技术、音乐治疗等科技手段,则为这种“桥梁”的构建提供了更多支点。此外,孤独症群体在某些领域展现的超常专注力,恰恰能与人工智能训练、文物修复等工作形成天然契合,打破传统“缺陷补偿”的局限。当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孤独症群体与世界的对话将更加畅通,神经多样性成为人类认知光谱中独特的一环。
构建“去标签化”的制度保障。我国孤独症患者超1300万人,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标签。所以,构建友好环境,让支持服务像空气般自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便极为关键。更深层次则是观念的改变,把社区托养服务融入居民楼下,开发适配不同能力的岗位类型,让孤独症群体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这种转变,是将“特殊需求”转化为“普遍服务”,这些微小的善意就是照亮孤独症群体前路的星光。
孤独症群体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道主义的呼唤,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当政策从“救助”转向“赋能”,科技从“治疗”转向“连接”,社会认知从“标签”转向“包容”,每个孤独症个体便都能在差异中绽放光彩,那些曾被视作“孤独”的星球,终将告别孤独,与星河共耀。
作者: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