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二十村丨鸡鸣三省地 历史在新生——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2024-03-11 09:31  来源:云南发布


编者按:



回望40余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余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昭通市威信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追寻红色印记,感受红色文脉。



这里地处滇川黔三省交界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这里是长征路上的“胜利起点”
有着深厚的“红色烙印”
这里是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威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鸡鸣三省 历久弥新

关键词:历史 地理环境 格局 风貌 


《辞海》有威信条曰:“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取“宣威立信”之义。今天的威信县,相传夏、商两代为梁州、雍州之地,周属屈流大雄甸,秦代建置,1987年,威信县成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威信县具有“南高北低、河谷纵横,山多坝少、群山环绕”的地形地貌特征。


威信县地处云贵高原北缘和四川盆地南缘过渡地带,位于滇川黔三省交界之地,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大地,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经济带紧密相连”的区位优势和特点。

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县域内仅有3个坝区,面积小且多用于城镇建设开发,因此,形成了威信县“七分山水两分田,一分城不足”的县域自然画像和山水城市交融的空间形态,并构成了全域“四峦三链,山城相拥”的山水人文格局。

在县域山水格局上,呈现“河谷纵横、群山环绕”的特点。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集中展示与反映名城特色和风貌。认识威信历史文化名城不妨从其核心——威信县扎西镇扎西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始。

扎西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内空间变化丰富,街道尺度得当,具有艺术及研究价值。 


扎西老街街区,地处昭通市威信县城扎西红色小镇内,始建于1856年,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于2021年12月31日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威信历史文化名城围绕着扎西老街发展,而在县城的扎西红色小镇内,扎西老街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据了解,老街始建于1856年,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老街街巷纵横,沿地势蜿蜒起伏,沿街而走,不时可见青石板路旁流水潺潺,周遭屋舍皆是浓郁的川南民居建筑风格,穿斗式木结构中不难见木作技艺之精良,青瓦木墙之下红灯笼随风摇曳,操着方言的乡亲穿梭于悠长小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扎西河沿盐井街由北向南穿威信坝子而过,302省道、长征路、后街、建设路以及盐井街是威信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形影响,威信历史城区街巷格局呈组团式发展,路网呈非均衡网格状。

上街和老街建筑风貌保存最好,沿街铺设青石板路,保留有两处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扎西会议旧址、禹王宫)和两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狮子营营盘、扎西烈士陵园)以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


扎西会议会址。资料图


威信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具有不可复制的红色基因。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威信境内召开了三次会议,即政治局常委会议(水田寨召开)、政治局会议(大河滩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扎西镇召开),“扎西会议”是这几次会议的统称,扎西会议后,扎西载入了红色史册。

红军长征路居旧址。


在威信,红色故事俯拾皆是,连街边都曾留下不少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据说,1935年初,红军长征路过老街,当时扎西正下着漫天大雪,但路过的红军为了不打扰老街的居民,硬是顶着大雪,冒着严寒在屋檐下睡了一整夜。”指着路旁房屋上写着“红军长征路居旧址”的牌子,威信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说道,这样的牌子在老街并不在少数。


威信承载着珍贵的红色记忆,作为历史城区核心的老街片区则是威信红色文化的集中区域,著名的扎西会议旧址(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就位于扎西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当年,红军长征转战在此,就是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都是建于清代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会馆由正殿(万寿宫)、偏殿(东皇殿)、北厢房(戏楼)和南厢房组成,建筑均为木制结构。


“正殿为红军总司令部,偏殿为朱德、周恩来路居,南厢房为毛泽东、张闻天路居。”在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集体曾经用过的桌椅、睡过的床、穿过的衣服、办公时的用品……至今依然保存完善,走入其中,昔日场景恍如再现。



乌蒙磅礴,赤水奔流。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威信境内召开的扎西会议,不仅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也是中共红军“二渡赤水”取得遵义大捷的决策地、出发地,被列为红军长征35个重要事件之一,在此,红军实现新的战略转移,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威信也承载了内涵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今,在威信,依托红色遗址,游客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完善的旅游服务。

扎西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范围南起扎西街,北至环城北路,东至盐井街,西至长征路。

 


红色文脉 亟待新生

关键词:保护 发展 举措 

近年来,威信县围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形象定位,以争创“一城一区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为目标,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保护修缮红色遗迹、大力弘扬红色精神、着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和旅游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有效激发了老区发展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扎西老街这颗镶嵌在城市中的红色明珠俨然成为威信这座“红城”最富特色的文化符号,它除了是威信旅游休闲的“打卡地”以及红色记忆乡愁的“承载地”外,更是一个游客感受红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在这里,游客们沿着蜿蜒的石板路缓缓前行,可以不断探寻先辈足迹,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革命历史“零距离”接触,深刻感受红色革命血与火的气息。


近年来,通过健全县级协调机制、加强文物保护宣传、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构建利用传承体系等系列措施,威信县走出了一条威信特色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新路子,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威信县深挖红色资源、用活红色元素,将红色景点、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等串联融合,经过3年多精心打造,扎西红色小镇“横空出世”,扎西老街初具规模。老街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培育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威信红色旅游和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扎西老街保留有历史的记忆,保存着城镇历史的连续性。老街的打造,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老街街区所留下的建筑形态、形成的社会风尚、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红色旅游中得以延续,现已形成“红色+”的特色产业体系。



改造后的扎西老街,保留了原有的四街(上街、巷子街、龙井街、老街)和九巷(朱家巷子、晒坝等)的布局,在原址上修建加固,保留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幽静的深巷、层叠的石梯、林立的商铺、路边的老物件、红军井,在扎西老街,每一处都是一帧时间的定格,带你走进那段艰苦卓绝而又热血激昂的红色岁月……



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每天颂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已成为老街的一道靓丽风景,红色革命精神再次助力威信开启新的征程,以红军长征的“胜利起点”引领红色旅游产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真正实现了以红色精神激发信仰伟力,以红色文化反哺当地人民,扎西老街唤起了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长期以来,威信县积极向上争取文物保护项目资金,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项目纳入云南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重点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支持。结合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按照“保护优先,充分挖掘、展示、利用文化文物资源,传承乡村红色记忆,提升乡村文化内涵”的思路,统筹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威信县五个红军精品示范村打造和千栋红军屋修葺逐步成型,乡村旅游竞争力大幅提升。威信县持续做好红色资源发掘保护工作,完成162处长征革命文物的复查复核、资料采集,全面推进文物“四有”工作,创新整合公益性文化岗位充实文物看管员力量,实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定期开展文物安全责任人培训,基本形成了县、乡、文物点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威信县红色资源独特、红色文化深厚,历史往事、名人轶事以及考究的建筑……无一不在讲述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这些独特的资源不仅传承着历史的文脉,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走进威信,一幅革命老区发展新画卷映入眼帘,威信这片红色沃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资料: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