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全国两会上的云南“好声音”②

 2024-03-07 12:58  来源:云南发布

这两天

多家央媒陆续关注

全国两会上的云南“好声音”

和小布一起来看

《人民日报》


李青霖代表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李青霖代表介绍,该校通过聘请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带动孩子们的家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陈真永代表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精准治理保护好洱海,重塑产业格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价值优势不断显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理州将全面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和美好生活为代表的新服务,以智慧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



龚健梅委员

 为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今年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649亿元、增长5%。对预算报告中提到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委员格外关注。


 这几年,她亲眼见证学生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一个个升级转变展现在眼前。“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她说。

《经济日报》


徐安策代表

提升出入境旅客出行体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表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云南16个州市目前已有14个开行动车,以昆明为中心的“铁路旅游圈”基本形成,并延伸至老挝万象。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培育“铁路+旅游”消费增长点大有可为。


徐安策代表表示,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消费场所。“坐着高铁看中国”“坐上动车去老挝”成为很多人的出游选择。今年,铁路部门计划在中老铁路上开行特色旅游列车,满足旅客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压缩旅客通关时间,为出入境旅客提供便利、提升出行体验。


徐安策代表建议,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延伸旅游文化线路产品,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

《农民日报》


杜建辉代表

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始终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强化农民增收举措,2023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万元,同比增长8.3%。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市长杜建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沧市通过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联农带农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乡村特色产业增加了动能,为农民增收扩展了空间。


杜建辉介绍,临沧市立足2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基地优势,紧盯茶、糖、果、林、牛、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的链主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2023年,临沧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1家,茶叶精制率由58%提高到70%,加工产值达146.78亿元;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8.6%;临翔甜竹笋、沧源黑蜜、镇康马鞍山茶、凤庆山李子等“土特产”入选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66个企业和产品品牌、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省级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值得一提的是,凤庆县核桃综合产值从2018年的46.5亿元增加到78亿元,果农户均收入从2018年的1万元增加到1.4万元。


针对临沧坚果(澳洲坚果)挂果率低的问题,临沧市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及其专家团队,整合市、县(区)农林科技人员力量,组建科技服务队,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全面启动实施了100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示范推广建设。坚果产业实践经验入选云南省23个首批推广的“土特产”典型经验。下一步,临沧市将把一个产业、一个院士专家团队、一个科技服务队、一批企业主体、一批重点示范基地、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定期调度的“七个一”机制工作模式,覆盖到整个农业产业,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到不了群众手中的问题。


杜建辉说,临沧市还不断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动能。2023年,临沧市有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村被认定为全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永德县探索打造“光伏+中药种植”产业集群和“农、光、旅”三产融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5万人就业,人均增收约1250元;临翔区博尚镇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总收入增长34.3%。此外,农产品网商规模和效应进一步显现,2023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亿元。


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杜建辉告诉记者,临沧市不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推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增值效益。比如,永德县永康镇鸭塘村依托“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150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此外,临沧市还大力实施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完成现代农民培训13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38万人,就地就近就业62.01万人。


杜建辉表示,今年,临沧市还将在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上创新突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企业、农户以及合作社、村集体都有合理收益。


李先祥代表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强市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曲靖市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市长李先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李先祥说,曲靖作为云南省产粮大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以粮油产能提升、种业基地建设、豆油扩种、粮经协作、绿色生产和产业延链“六项行动”为抓手。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累计达5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56万亩、总产量335万吨。


全力打造高端食品基地。李先祥说,曲靖市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蔬菜品牌化、水果高端化、花卉数字化、药材道地化,2023年发展高效经济作物468万亩。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出栏生猪1240万头、肉牛67万头,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65%、50%。


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加快推动种业振兴,曲靖市引进北大荒薯业建成云南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累计审定(登记)国家和省级农作物新品种470个,认定省级种业阵型企业8家,大天种业入选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玉米育种重点实验室。


着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李先祥说,曲靖市出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内培外引,完善产业链和目标企业库,主动对接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曲靖,累计培育家庭农场7913个、农民合作社6963个。同时,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李先祥说,曲靖市深入实施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引领带动、整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据了解,2023年,曲靖市已全面完成1486个行政村、13181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工作;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每季度竞争性召开现场推进会,创评三星级自然村1612个,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4.4万座、卫生公厕904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1%;6个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美丽蝶变,引领带动60个示范点建设亮点纷呈,形成了乡村振兴“1443”曲靖模式。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李先祥说,曲靖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把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心任务、头等大事,大力实施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三年行动,总结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等联农带农模式。2023年,曲靖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96元、同比增长8%。

《新华每日电讯》


田静委员

打造“非遗+文旅”示范区促“三交”


走进云南省建水县“陶茶居田记窑”,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让人气静神闲,琳琅满目的紫陶作品让游客应接不暇,门店主人田静热情地为各族游客讲解紫陶烧制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

     建水是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钟灵毓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窑开遍地的中华大地独树一帜。

     “多年来,建水紫陶兼容并蓄,绵延发展,其工艺兼具古滇国青铜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的手制陶壶别具一格。十多年来,她一直在为保护、传承、利用建水紫陶而努力,还成立了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吸引了各族游客学习紫陶烧制技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一窑炉火映千年,紫陶之都焕新颜。”如今,建水县打造了紫陶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手工艺人入驻,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紫陶街不仅能“淘”到心仪的产品,还能亲自动手制作,切身体会紫陶的独特魅力。

     田静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傈僳族民歌、傣剧、建水花灯……许多非遗都彰显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魅力。”

     田静表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遗活态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还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将少数民族非遗充分融入文旅,不仅能为非遗活态传承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深化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去年全国两会,田静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提案。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更加关注,田静更坚定了继续在非遗传承保护路上前行的信心。经过走访各地非遗传承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今年全国两会,她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保护,提出高质量推进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合理转化利用的建议。

     “非遗对于促进文旅消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当代生活紧密连接,赋予时代价值。”田静建议,要探索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打造非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开发“非遗+研学”“非遗+定制”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非遗主题旅游路线等形式,进一步以点带面,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

来源:云南发布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