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孤证新闻

 2016-05-22 17:56  来源:

◆ 游 考

在新闻报道中,因为记者在采访、撰稿时,采访不完善、新闻要素取舍不当,使新闻报道出现了以孤证支撑的现象,影响了新闻作品的质量,传播效果,甚至对媒体本身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避免孤证新闻的出现。本文主要从新闻报道采写方面尝试探讨孤证新闻的出现以及如何避免。

“孤证”这一词出自郭沫若 《史学论集·论古代社会》:“孤证单行,难以置信。”释义是单一的证据。而在法律上,关于孤证的说法有“孤证不立”,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成立,这也是法院判案的重要原则之一,当只有一个证据证明某事时,法院对这个证据不予采纳。结合以上论述,作者认为,孤证新闻就是新闻报道中,以单一个例或者新闻事件当事人单方面观点作为支撑,而撰写出的新闻报道。

一、孤证新闻的形成

(一)采访不深入、不全面。1、记者在采写第一手资料的时候,没有能够顾及事件双方或者多方当事人,而只是采访了其中一方当事人;或者在采访过程中,只是了解了新闻事件一个点,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组稿。2015年5月,轰动一时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有媒体只是采集到了当事女司机一面之词,就以同情女司机为出发点发出报道,使打人者成为众矢之的;但事件很快便出现惊天逆转,原来是女司机故意别车斗气遭致殴打。 2、有记者在根本就没有到现场进行采访核实的情况下,仅凭道听途说,或者远程电话单方面采访,立足于“众口铄金”,就组稿发稿。2011年3月1日,省内某报以“昭通一出租房惊现两具裸体女尸”为题推出一篇报道。报道这样表述“昨日,读者致电本报,昭通市绥江县城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两名女子在所租住的房内遭歹徒先奸后杀,手段特别残忍,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缉拿凶手。”文中还用上了“家属猜测,两名女子死亡之前遭到歹徒强奸”对读者进行引导。但随后公安机关的深入调查显示,死者系煤气中毒死亡。

(二)新闻信息取舍不当。在组稿过程中,记者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的取舍新闻信息,而未能够给予新闻事件对方或者多方当事人话语权,滥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导致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在基层新闻媒体,孤证新闻较为常见,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见到一些报道农业产业发展的稿件,记者采访的只是一个养殖场或者是一个种植基地,为了拔高影响力,便一厢情愿表述这个养殖场或者种植基地,有效带动了当地多少群众增收致富,全然不顾这个产业只是处于发展初期,仅仅是走上了一个正常的经营轨道。

(三)抢时效。为了取得新闻的首发,没有能够进行充分的深入采访,便组稿。2013年12月2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一个骑摩托车的外国人撞倒一名过路女子后,用中文对其破口大骂。随即,有媒体凭借一张市民街拍图片,迅速发出“大妈讹老外”的消息,引起网友热议。但警方随后公布的现场监控视频显示,过路妇女确实是被外籍男子的摩托车撞倒在斑马线上,不存在前者讹人的情况。

(四)把关不严。后期编辑、编审、终审缺位,没有严格把关,对新闻事件信息不进行核实,对信息链不做要求。

二、孤证新闻的危害

孤证新闻与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紧密相连,如果采访或者撰稿过程中,不按照相应的新闻规律办事,那么孤证新闻将直接导致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的出现,其危害不可小觑。

(一)混淆视听。如“昭通一出租房惊现两具裸体女尸” 报道,混淆了大众对事件的认知,给当地警方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严重损害了当地对外形象。

(二)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大妈讹老外”一文,不仅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还给当事人造成了损害。

(三)伤害受众感情。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受众坚信首先获得的信息,但随后的变化,往往使受众感到被骗、上当和被愚弄。

(四)使媒体公信力受损;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一个媒体刊发了失实的报道,它的公信力将在受众中大打折扣;如果只顾赚取一时的关注度,屡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这个媒体离关门也就不远了。

(五)引起不必要的混乱。“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大量网友围观,并发表了不当言论,成为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

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避免孤证新闻稿件的采写播出。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筑牢采编人员思想防线。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思想认识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立场,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习,围绕新闻规律开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因孤证而导致的失实新闻、虚假新闻的出现。

(二)强化学习,提升新闻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能力和水平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也决定了通过新闻报道表达新闻事件的准确度。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再加上自己勤琢磨,不断提高自身从业能力和水平。

(三)采编环节把控,确保新闻事实客观公正。

1、采写环节;(1)确保新闻事件关系紧密的各方都有话语权。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力争采访到新闻事件关系紧密的各方;某一方一时联系不上或者个人原因不接受采访,也应该通过其它渠道进行核实;就算因为当时情况特殊,个别环节不能核实清楚,也要在行文中留有余地。(2)不凭主观臆断合理猜想。在采访不到新闻事件关系紧密的一方时,不能凭借主观猜想,合理推断便撰写报道。(3)不根据个人好恶,选择性使用素材。在撰写报道过程中,素材的筛选应该围绕新闻事件关注焦点逐一行文,推出各方核心观点。(4)不根据传言写报道。不到现场采访,根据传言撰写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大忌,新闻记者应该尽量保证所用素材均来自于自己的一线采访,如果确实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到达现场,而又不愿放弃到手的好新闻线索,应该通过电话、网络、致函等方式进行核实,确保新闻素材的真实性。

2、编辑环节;编辑在拿到稿件之后,应该首先对稿件的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如果发现疑问,要及时和记者联系核实清楚。对关键要素的删减更要慎重,不能因为编辑环节的裁剪,导致关键要素缺失,致使新闻报道出现新闻点偏差。

3、编审环节;对编辑编撰完成的稿件,应当就稿件的社会影响作出评估;对关键要素缺失、可能引发不良社会舆论、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稿件,更要予以核实把关,慎重采用。

4、播出环节;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承担着新闻播报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把关的责任,不能只做“肉喇叭”,对所播报的新闻有疑问,应当及时和编辑、编审反馈,以便更好的把关。

5、终审环节;终审是新闻报道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对新闻报道的价值、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进行把关,一旦发现新闻报道存在失实、要素缺失等问题,要及时撤稿,发回重写或做补充采访。

(四)及时跟踪报道,剥茧抽丝,通过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是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具有延续性,一个新闻事件往往不是单一或者独立的,新闻报道因为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凭一篇报道就展现事件全貌。因此需要跟踪报道,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手机终端等比较发达的时代,为抢新闻的时效,信息碎片化趋势加重,更应该保持对新闻事件后续的追踪,及时发布新消息,对之前的报道进行补充,不急于下结论,以避免新闻报道出现偏差。

总而言之,孤证新闻危害巨大,易导致新闻报道失实或虚假新闻出现,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新闻规律,恪守职业道德,力争使每一篇报道都能够客观真实。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