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乌蒙山!《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昭通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

 2023-10-27 14:18  来源:微昭通

10月27日
《云南日报》第六版重磅推出系列报道
《石榴花开乌蒙山——昭通市创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文章指出
昭通市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区
全市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5% 
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
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2个

 “乌蒙石榴红”品牌已成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牌

23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44个贫困民族村全部出列

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
昭通市坚持的导向
夯实融的政治基础
推动各民族勠力同心、奋楫笃行
夯实融的思想基础
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夯实融的物质基础
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夯实融的社会基础
推动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夯实融的法治基础
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夯实融的创新基础
推动各民族同心同向、同行同力
着力讲好
感恩奋进心相连
赓续血脉力相聚
互嵌交融道相通
国之大者志相同
以文化人情相融
的昭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故事
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昭通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全文如下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力实施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5项重点工程;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和谐乌蒙,同心筑梦”创建主题,以“六以六为”书写“六张答卷”,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始终把“十进十促”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

和谐乌蒙谱新篇,同心筑梦新征程。昭通市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腹地,全市11县(市、区)居住着汉、彝、回、苗等45个民族6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1.5万人,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区。自2020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该市坚持融的导向,聚焦领袖关怀、扎西会议、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大国重器、中国文学之乡等历史和现实,着力讲好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国之大者志相同、以文化人情相融的昭通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进步的故事。

中华民族一家亲

夯实融的政治基础,推动各民族勠力同心、奋楫笃行

昭通市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制建设、加强理论教育、加强要素保障“四个加强”上着力。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深入推进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五大工程”,深入实施培根铸魂、全域创建、“三项计划”、品牌培育、融入共建“五大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进机关促为民务实、进企业促团结奋进、进社区促和谐友爱等“十进十促”活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机制建设。完善领导挂钩、联席会议、定期调度、督查考评等工作机制,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印发并落实“两个纳入”相关政策文件,定期召开常委会、常务会、推进会、调度会等推进民族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加强理论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委政府重要政治任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和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程,培训党员干部24万人次。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读本、创建工作手册等35万册,组织27万党员干部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测试和在线答题,确保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弄通做实。

加强要素保障。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级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成立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心,11个县(市、区)民族宗教部门设立民族宗教事务中心,市、县两级分别增加3至5个编制,乡(镇、街道)明确1名班子成员负责民族工作,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民族工作第一责任人,保障民族政策在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欢乐起舞

夯实融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昭通市坚持“管肚子”与“管脑子”同频共振,通过以共同理想引领人、以共同价值凝聚人、以共同语言带动人、以共同文化感染人、以共同品牌吸引人等思想引领,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融入血液、刻入骨髓、注入灵魂。

以共同理想引领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等为契机,深入开展“五史”学习教育,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民以共同价值凝聚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置景观小品、文化墙绘和灯箱广告,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大喇叭等开展宣传教育。在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上开设专栏,常态化进行政策解读、成效宣讲,及时报道昭通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好故事,创新开展微测试、微课堂、微视频等活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长期排名全省第一,《云南昭通打造“乌蒙石榴红”创建品牌》等一批信息被国家民委网站采用。

以共同语言带动人。全面推进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引导各族学生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深入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教育活动,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1029所、语言文字普及村177个,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认定,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5%。

以共同文化感染人。建成镇雄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绥江县金江石榴红文化长廊等一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实物载体,精心培育乌蒙石榴红宣讲团、金江石榴红宣讲队、石榴籽读书班,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持续擦亮“文学昭通”品牌,2020年以来,昭通作家、艺术家《马嘶》《画春光》《糍粑粘粘心儿甜》等作品,分别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全国第二届“石榴杯”优秀作品奖、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优秀奖,截至今年9月,全市获“骏马奖”的昭通作家增至5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效充分彰显。

以共同品牌吸引人。坚持品牌培育、示范引领,着力打造“乌蒙石榴红”创建品牌,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7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159个、市级733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73所、市级71所,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2个、省级2个、市级1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省级1个、教育实践基地1个。同时,把创建触角延伸到家庭,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5600余户,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时创建格局加快形成。

夯实融的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昭通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坚持把发展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从脱贫助民、增收富民、强基为民、保障便民、生态利民5个方面,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动脱贫助民。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为啃下硬骨头,在3年脱贫攻坚战中,昭通市委、市政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咐,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凝聚起“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昭通脱贫攻坚精神,精准扣好“四粒扣子”,突出做好“四篇文章”,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全市18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其中23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4个贫困民族村全部出列,彻底告别了困扰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一道昂首阔步迈进小康,实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推动增收富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昭通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随着境内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先后投产发电,70万吨水电铝建成投产,80万吨有机硅加快建设。启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5个、精品示范村90个、美丽乡村774个,3个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建成投入运营,“云中苗寨”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称为“脱贫巩固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落实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23.4万“三类对象”精准帮扶措施全面落实,承办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并作主题交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度考评居全省第一,易迁后扶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增长。今年上半年,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在全省实现位势之变;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增速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2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8亿元、同口径增长13.3%,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

推动强基为民。大力实施“五网”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92公里,成贵高铁把革命老区带入发展快车道,昭通机场开通航线13条,渝昆高铁加快建设,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逐渐形成。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97%,自来水普及率84%,农网改造覆盖率100%,所有乡镇、行政村硬化路、4G网络和宽带、物流实现全覆盖。

推动保障便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增学校1010所,义务教育巩固率比全省高2.5个百分点,县域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新增医疗卫生机构435家,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建成投用,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提质达标,乡村标准化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登记失业帮扶率保持在92%以上。

推动生态利民。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个、全省文明城市5个、省级园林城市2个,森林覆盖率达50%,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水环境质量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6位,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

昭通天麻

夯实融的社会基础,推动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通过融合式发展、互嵌式社区、立体式交融平台“三个构建”,昭通市形成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纵深推进“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和“三项计划”,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构建融合式发展格局。坚持以旅促融,突出“磅礴乌蒙·大美昭通”整体形象,精心打造金沙江高峡平湖、镇彝威红色文化、南丝绸之路3条精品线路,开展节庆会展、避暑避寒、文旅康养等宣传推介,采取周调度和“一把手”招商,实现旅游人次增长32%,旅游总收入926.5亿元。坚持以行促融,严格按照主题主线聚焦好、规划布局呈现好、讲解服务效果好、活动平台载体好、示范作用发挥好“五个好”要求,创新认定挂牌“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共60个,常态化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坚持以联促融,牵头组建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联盟,承办3省4市14县(市、区)联创共建签约仪式,共同推进流域沿线生态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融共促;成立市内区域创建联盟3个、万人以上安置区联盟1个,定期开展联盟创建活动,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形成齐头并进的创建局面。

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组织1.7万各族群众跨省搬迁,推动实现跨省互嵌式发展。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73个,搬迁群众3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7万人,全部实行“插花”安置,推动实现互嵌式居住;全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20.4万各族移民构建起搬迁人口全省第一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规模化组织化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大融居,实现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0万人以上,利用148个市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和25个驻外就业服务工作站常态化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动态调岗等服务,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与当地各民族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构建立体式交融平台。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沪滇协作,输送5.5万名学生到中东部地区学习;举办石榴籽一家亲、团结进步同心营等活动46期,参加青少年达3800余人次,推动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认同。坚持以文润心、以交促融,举办“送文化百千万工程”“中华民族一家亲·笔墨丹青庆端午”等文艺演出和交流联谊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体比赛和展演活动,参与群众达810万人次。

夯实融的法治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昭通市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强化法治宣传、强化服务管理、强化宗教治理、强化风险防控,团结和依靠各族人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发展环境。

强化政策落实。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政策,调整废止市级政策文件4个、法规1个,制定印发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等政策文件。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提拔任用的少数民族市管干部占12.2%,新一届少数民族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占20.9%和24.4%,高于人口比例,党的民族政策在昭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强化法治宣传。坚持把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地方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昭通政法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百名律师进百校”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类法治宣讲9100场次,投放公益广告6800条次,受教育群众280万人次,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全面增强,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

强化服务管理。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探索“综治中心+网格化”模式,实施红黄绿精细化社区治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民族事务治理同步监测监管和联动响应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将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持续巩固云贵川7州市毗邻地区涉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调处协作机制,与昆明、曲靖等地建立云南省9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

强化宗教治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宗教人士培训学习内容,深入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强化风险防控。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各级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昭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

夯实融的创新基础,推动各民族同心同向、同行同力

坚持树牢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通过打造“创建+红色文化”“创建+交融史事”“创建+大国重器”“创建+交融互嵌”“创建+生态保护”等品牌,推动创建工作与全市中心工作、特色亮点工作互融共促,其中,“乌蒙石榴红”品牌已成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牌。

打造“创建+红色文化”品牌。依托扎西干部学院在全国率先打造故事党课品牌,与四川、贵州共享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教学,涵养各民族的家国情怀。

打造“创建+交融史事”品牌。依托昭通各族群众共同演绎的多民族融居、多元文化共存的鲜活历史,精心打造豆沙关AAAA级景区,挖掘袁滋摩崖石刻深刻内涵,向游客讲述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重大意义,增强各民族对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打造“创建+大国重器”品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指示精神,用电站建设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打造“创建+交融互嵌”品牌。立足易地搬迁大市实际,以373个易迁安置点和21个移民安置点为重点,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立足昭通劳务输出大市实际,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

打造“创建+生态保护”品牌。建立完善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云贵川1∶5∶4的出资比例和3∶4∶3的分配比例,清算转移第一轮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共同推进流域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牵头建立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联盟,定期开展联创共建活动,推动生态保护和创建工作共建互促。

石榴花开乌蒙山。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昭通市牢固树立起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牢固树立起“三个离不开”思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认同”入脑入心,并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各族群众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长治久安局面得到有效巩固,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昭通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来源:微昭通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