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和谐乌蒙谱新篇 同心筑梦新征程

 2023-10-26 10:11  来源:中国民族报

磅礴乌蒙,昭明通达;筇竹之乡,团结和美。云南省昭通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融合、交流、创造,形成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建根基愈加牢固的良好局面。

如今,昭通633万人民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奔跑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征途上。

持续用力抓创建,久久为功争先锋

示范县国家级2个、省级7个,示范单位省级159个,教育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2个,省级研究基地1个、实践基地1个。这是近年来昭通市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交出的成绩单。这背后,是昭通市创建工作从点滴入手、润物无声的真实写照。

▲昭通市绥江县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图片来源:昭通市政府网站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把民族工作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制定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确保创建工作始终围绕主线、服务主线。与多省(区、市)联动,拓展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盟创建范围,进一步凝聚共建共创合力。

以文化人,凝心铸魂。聚焦红色文化、互嵌交融、文学昭通等历史和现实,充分发挥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鲁甸地震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的功能,着力讲好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以文化人情相融的昭通故事。精心培育“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宣传宣讲。

同心筑梦,同行致远。建成一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主题街区、公园、广场,举办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等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融格局。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建成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5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入实施保护传承项目和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出版一批涉民族领域的文史图书。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昭通端公戏、四筒鼓舞等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形成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挂在高楼外墙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在这里,学校、超市、卫生院、警务室等配套设施齐全,社区文化广场上不时可见老人唱山歌、下象棋的场景。

▲鲁甸县龙头山镇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因山川阻隔,有众多村落交通闭塞,村民生活贫苦。“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共建成集中安置区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全市35.47万易迁群众一步实现进城入镇,在空间和情感上实现互嵌,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是昭通市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总钥匙的真实写照。昭通市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3.3万)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各民族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

昭通市把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各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上,全市1737所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03张,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71.65万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改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途径。昭通市推动强基为民工程,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97%,自来水普及率84%,农网改造覆盖率100%,所有乡镇、行政村实现硬化路、4G网络和宽带、物流全覆盖。建成992公里高速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2.31万公里,19个民族乡全部接通高速公路,14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实现水电路网物流“五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守护蓝天碧水,擦亮生态底色。昭通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个、全省文明城市5个、省级园林城市2个,森林覆盖率达50%,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6位,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用“生态画笔”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图景。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互嵌融合基础

昭通市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纵深推进“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和“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昭通市“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揭牌仪式现场。来源:昭通市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乌蒙同心”

以文促旅、以旅促融。昭通市突出“磅礴乌蒙·大美昭通”整体形象,精心打造金沙江高峡平湖、镇彝威红色文化、南丝绸之路3条精品线路,开展节庆会展、避暑避寒、文旅康养等宣传推介,实现旅游人次增长32%,旅游总收入926.5亿元。

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昭通市通过创新认定挂牌“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60个,常态化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牵头组建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联盟,共同推进流域沿线生态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融共促。成立市内区域创建联盟3个、万人以上安置区联盟1个,定期开展联盟创建活动,形成齐头并进的创建局面。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20.42万水利水电移民、1.66万跨省搬迁群众住进互嵌式社区的幸福家园。

昭通市加快推动“融合式”发展,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全市常年外出务工250万人以上。利用148个市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和25个驻外就业服务工作站,常态化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动态调岗等服务,帮助外出务工群众与当地各民族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石榴花开色正艳,民族团结情更浓。昭通各族儿女携手共创,正奋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