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文苑 | 二公的求学路

 2023-03-02 10: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二公粟登程,是永善县黄华镇任坝村人,生于1898年。二公离世时,农村土地还没包产到户,二公没能过上一直梦想的好日子。二公深深地热爱老家这片土地,生于斯,长于斯,老家的土地,有他生命的气息,有他挥之不去的情愫。二公是个老知识分子,生前总是书不离手,书伴随他的一生。在老家,他是有名的文化人,涉及文化的大事小事,非他莫属。闲暇时,他总是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众多的读书笔记散发出醇厚的味道,有一次在不经意间看到他的笔记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少年的我只知道这是一段古文,其本意和内涵根本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学习后,才知道那是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是两位先贤在思想上的一次伟大碰撞后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这足以说明二公的学识,也看出他以此勉励和激励自己。二公小时候,家境殷实,加之天资聪慧,机敏灵巧,从启蒙教育到去外地读书,顺风顺水。

远离故乡,来到昭通城,对于二公来讲是个全新的机遇。踏进校门,他如饥似渴,几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取曲靖公立师范学校。

大山深处,二公能去曲靖读师范学校,是一件大事。按农村的说法就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是十里八乡都少有的稀奇事。家里也因此热闹了一番,着实喜庆了一段时间。但喜庆的同时,又带来忧愁,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家庭,要供一个学生到曲靖读师范学校,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好在家人很有远见,想方设法、东拼西凑,凑齐了读书的所需费用。

那时候,昭通到曲靖完全是徒步前行,单枪匹马,翻山越岭,行程艰难。二公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无论路途有多艰险,不到目的地,决不罢休。

从昭通到江底,需要不间断地走。天刚亮出发,傍晚时分到达,中途没有客栈可以住宿。二公到了江底,住了一晩。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便告别江底,越过牛栏江,来到会泽的地盘。来到陌生之地,两眼更为迷茫,好在道路相对平缓,少了些许崎岖,路上不时有人来往。路途中,为了减少麻烦,二公很少与人搭讪,除非有岔路,否则不轻易与他人交谈。

经过会泽,二公偶遇同在曲靖师范学校读书的王大伟。王大伟家在鲁甸,相同的际遇,相近的年龄,一路上,两人话题不少。曲靖公立师范学校的全称是云南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以前是曲靖师范传习所。王大伟对这里的环境十分熟悉,轻车熟路,在他的帮助下,二公迅速地办理了入学手续。安顿完毕,心情也算是彻底放松了,到了晚上,就立刻写了一封信,向父母报告平安到达学校。

学校没有举行开学典礼,第二天一早,就直接进入教室上课。身着长衫的老师走向讲台,目光扫视着教室内的学生,翻开名册清点学生到校情况,台下的学生也身着长衫。老师介绍曲靖公立师范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的学制是两年,教学时间安排紧凑,教学严谨。几个礼拜后,二公对学校的环境已逐渐熟悉,陌生的感觉基本消失,认识不少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和老师,班上昭通人就有三四个。

学校图书馆,规模不是很大,但藏书不少,门类齐全,尽显书香之气。图书馆显然是读书人的好去处,在书的世界里,可以尽享芬芳。二公对书的喜好犹如与生俱来,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二公在校期间,阅读了不少的书籍,除四大名著外,还涉猎了《论语》《老子》《诗经》《史记》等。特别是一本《精忠说岳》,让二公爱不释手,岳飞的爱国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二公的一生。

二公不敢辜负父母的希望和乡亲期许的目光,在内心深处暗自下定决心,要把每一科学好。二公的理想是两年毕业后回老家教书育人,让贫穷落后的孩子接受先进的教育,最终摒弃愚昧落后的观念。于是,二公时常督促自己,充分利用时间不断阅读,不断练习例题,把每个环节学懂弄通,生怕有遗漏之处,休息日都上门找老师释疑解惑。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过去了,春节即将来临,回家的愿望变得很强烈。想家、归家是在外赤子的期盼。二公不知父母情况如何,虽然有两次书信来往,但只是告知一些简单的情况。于是,他便回了一次家。

经过四天的奔波,二公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家。见到父母,见到兄弟姐妹,嘘寒问暖自然是少不了的。假期中,二公除了探访要好的朋友,其余时间不是帮助父母做农活,就是认真读书。一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资治通鉴》,成了二公的随身读物。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中,又要开学了。由于二公的成绩优异,开学后,他被老师委任为学科代表,这是他辛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在学校的第一个荣誉。两年的学业很快结束了,二公各科成绩优异,得到老师和学校的好评。毕业后,二公去了抗日前线,算是投笔从戎。二公当年的求学经历,为他后来的路,点亮了一盏指路的明灯。

作者:粟明全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文学 阅读昭通 文苑 
捐赠信息